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島萬元以下租盤僅餘劏房

2018-06-04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唔買樓,咪租樓囉!」近年高樓價下,這句說話常被人掛在嘴邊,但現實是租金近年亦大幅攀升,不早作預算想住好一點都困難。近年租金升得急勁,早前中原地產一份報告更顯示,1萬元以下的租盤(下稱低價租盤)截至去年底已於港島區「絕跡」,而九龍及新界東則仍有小量,新界西較多,去年第4季仍有20.9%成交在1萬元以下。這意味手上只有1萬元以內預算的人士,如果不想硬食市區貴租,就要由市區搬到新界西,否則就只能或者入住面積更細的劏房單位。 

實際上,總計於過去約兩年間,差估署的租金指數亦已經上升了16.4%,衝上190點,目前正處於歷史高位。而租金的升幅,也主要集中在細單位。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指出,隨着租金上升,私人住宅月租低於1萬元的A類單位(實用面積不多於430方呎)租盤數量進一步減少。現時低價租盤主要來自新界西,集中於元朗及屯門。當時新界西A類單位月租低於1萬元的租賃比例為20.9%,較同年首季的32.5%下降11.6個百分點。

九龍新東只剩2%

黃良昇相信未來租金走勢向上,2018年新界西細單位的低價租盤比例將會降到一成水平附近。港島區月租低於1萬元的A類單位租盤則率先絕跡,2017年第4季比率首次降到0%。九龍方面,2017年第四季低價租盤比率為1.8%,連續三個季度低於2%水平,情況接近消失,相信今年亦會降至0%,亦即市區私樓不會再有1萬元以下租盤。

新界東方面,2017年第四季低價租盤比率為2.1%,較2017年首季的13.1%急跌11個百分點,情況同樣接近消失。2017年第四季全港A類單位月租低於1萬元的比率為6.6%,連續三個季度徘徊於6%附近,並較2017年首季的12.7%急降6.1個百分點。相信隨着港島、九龍及新界東的低價租盤先後絕跡,全港比率將會進一步下跌。

平價租盤續萎縮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亦指,據該行促成的住宅租務個案分析,顯示平價租盤成交不斷萎縮。今年首4個月月租逾2萬元比率達38.1%,比起去年全年的37.4%續升,並創紀錄新高。至於月租約1.5萬至2萬元的個案比率則由去年約25.9%升至今年首4個月約27.5%的紀錄高位;反觀月租約1.5萬元或以下的比率愈來愈少,首4個月跌至約34.4%。

細價租盤升幅遠超薪酬加幅

樓價不斷攀升,一班有居住需要而又無能力的人唯有租屋住,今時今日要平租亦不容易。差估署日前公佈,租金指數已攀升至190.3的歷史高位,按月上升0.42%,並已連續上升3個月。

不過與樓價指數按月升1.84%相比,租金升幅明顯細得多。根據差估署資料,樓價指數於4月份升至375.9,25個月上升38.5%,而同期租金指數升幅只有16.4%。業界人士解釋,租屋需要屬實質需求,與樓價受到投資因素影響不同,故升幅相對跟大市同步。

雖然租金升幅較小,但租客每月實際增加支出並不少。按署方資料,以新界區一個430方呎單位為例,兩年前你可以用23.1元呎租,以此計算每月租金約9,900元;但兩年後呎租已升24.5%至28.8元,每月租金躍升至約12,400元。每月支出多了2,500元。

按照政府統計處資料,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於2016年第1季為15,200元,今年首季升至18,000元,即打工仔普遍薪金於過去兩年間漲了約2,800元或18.42%。由上述數據可見,假設你為一名新界區租客,基本上兩年來的人工升幅,已近乎全數奉獻給租金升幅。

此外,由該署資料中可以見到,兩年來租金升幅集中在細單位,港島、九龍、新界三區的A至C類中小型單位,過去兩年多呎租升幅分別介乎16.7%至25.4%。

而且單位越細升幅越勁,其中實用面積約430方呎的A類細單位中,九龍區及新界區兩年多以來分別上升25.4%及24.5%,為各類單位中升幅最大。實用面積431方呎至752方呎的B類單位,三區逾兩年升幅亦由20.7%至23.8%。反觀面積較大的753方呎至1,075方呎C類單位,逾2年升幅已收窄至13%至19.9%。

50屋苑呎租35.7元

除差估署資料外,坊間統計的數字都見到租金走勢持續向上。綜合利嘉閣地產研究部數據所得,2018年4月份全港50個指標屋苑的加權平均實用呎月租報35.75元,較三月份的35.6元再升0.4%,連續兩個月創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新高。按地區劃分,上月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區指標屋苑租金全線上升。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表示,自五、六月份開始,內地學生已提早於市場尋找租盤,以防「遲租更貴」。本地家庭客、海外僱員及科技人才入境先導計劃下的租務需求亦將陸續增加;預期5月份50指標屋苑租賃交投量有力再升逾5%,上試約1,050宗水平;而平均租金則冀按月再升約0.5%或以上,進一步升至35.9元甚至36元的新高。

三對新人一回巢 二人世界一場夢

只與伴侶同住的新人,有52%表示會買樓,有48%要租樓住。 資料圖片

只與伴侶同住的新人,有52%表示會買樓,有48%要租樓住。 資料圖片

住屋成本不斷上升,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影響港人生活甚至人生大事。

本地結婚資訊媒體「生活易」去年訪問了1,401位打算於2017至2019年間結婚的準新人,去年底發表報告稱,調查後發現新婚後仍與家人同住的新人百分比,由2007年的15%急增至2017年的32%,換言之,三分之一新人婚後無力組織小家庭。

36%置業者 靠父母分擔61%首期

只與伴侶同住的新人,只有52%表示會買樓,48%要租樓住,置業問題已經成為結婚與否的一大阻礙。

根據該份調查報告,即使有52%新人有意置業,但當中36%的首期仍需靠父母分擔,亦即俗稱「靠父幹」。而父母平均為新人支付61%首期,反映現時樓價已超越大部分新人能負擔的能力範圍。

而只與伴侶同住的新人中,買樓的平均花費約515萬元,租住的平均租金為11,553元。新人亦普遍會額外花錢裝修,平均裝修開支及添置傢俬的開支分別約18.56萬元及7.68萬元。這些沉重支出,甚至已令部分港人延遲結婚計劃。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