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理)六年前在北京,記者參與了那一年上合組織峰會的報道,當時的新聞中心就設立在人民大會堂裡面。六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兩次峰會內外點滴的改變可以窺見中國社會巨大變遷。
以前中國在舉辦國際多邊會議時,總是跳不出「不是紅就是黃」的配色習慣,並不是說「西紅柿雞蛋」這樣的國民顏色不好看,人總有視覺疲勞的時候,上一屆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溫暖燈光下和紅色的地毯映襯下,新聞中心紅黃的搭配確實顯得有點令人昏昏欲睡。
印象中從杭州G20峰會開始,中國舉辦的峰會把國際流行的藍色定為設計主基調,配合亮白的燈光和通透的玻璃,再加上戶外綠植,參加會議的人多半覺得神清氣爽。
這一次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新聞中心設計堪稱「國際級標桿」,一些見慣了大場面的國際記者也笑言青島給後來者壓力極大。印度國會電視台的攝影師指著電子密碼儲物箱告訴記者說,「十分先進」。單是從傳統鑰匙變成人臉面部識別開鎖,小小的變化已經讓參會記者感到貼心,更別提別具匠心的功能分區和多達五六種口味的蘇打水供應了。
在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配發給記者的媒體包也悄然發生變化,上一屆北京峰會每個記者拿到的是笨拙的轉換插頭,如今則人手兼具記錄功能和各種電源線的高科技筆記本。
媒體的發展也體現在峰會中,以前報道上合組織峰會的記者分工明確,文字記者不拍照,攝影記者不寫稿。可是在青島,幾乎每個同行都變成了全媒體記者,採訪、拍照、攝影、寫稿樣樣皆通。
每一個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參與者或多或少都感到了某種變遷,正如擴員了的上海合作組織一樣,不斷融入新的時代命題,不斷為朝著建設新型國際關係而努力。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