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大「腦計劃」 抗壓防抑鬱

2018-07-01

【文匯網訊】(記者 姜嘉軒)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作出重要指示,容許國家資金「過河」,而香港「16+6」實驗室已率先獲得100萬元經費資助。其中兩所位於香港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負責人接受專訪,強調內地除了具備龐大資金外,豐富的人口大數據以至市場等均是從事科研的理想平台,肯定合作有助進一步推動科研,為國家作出貢獻。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容易引發情緒病,這也是本港以至全球關注的重大健康問題,如何解構相關疾病的機理成為科學家們埋首鑽研的方向。港大的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透過大腦及基因研究,目標是要找出較高風險引發情緒病的人士,以便及早介入預防,提升人們抗壓能力。

藉小任務測大腦反應

「大腦與行為之間息息相關,簡單如握拳其實也由腦部發出指令」,實驗室共同主任、港大明德講座教授李湄珍認為,要理解人類的行為,必先鑽研腦部運作的原理,以往學者一度受研究技術局限,直至近千禧年出現功能磁力共振技術,有助研究人員觀察人腦如何傳遞訊號,於是可按研究需要,為受試者安排不同任務,以觀察腦部反應。

「例如可提供畫有不同物品的圖片,要求受試者識別並選擇答案」,李湄珍指透過設計各種任務,研究人員就可作出不同的觀察。以抑鬱症為例,可由觀察抑鬱症病人的腦部結構差異、對個別情緒反應大小等,從而加深理解腦部運作的過程,認識出現相關行為變遷的原因,有望在腦部找出特徵,預測患病風險。

另一位實驗室共同主任、港大精神病基因組學講座教授沈伯松指出,實驗室亦有從基因方向探索情緒及行為問題,「若先天基因擁有較多相關的高風險因素,後天抗壓能力或會較低,較易出現焦慮或抑鬱等問題」。

隨着基因測試發展不斷成熟,沈伯松認為現在可更全面從事腦部的研究工作,如研究「多基因風險評估」方法,為個別人士的「先天風險」進行評分,作出識別及早介入。

此外,上述實驗室亦積極尋求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層面,期望為社會帶來實質貢獻。李湄珍分享團隊一項「思維訓練」(mind training)項目,並已嘗試為長者訓練,「大約八星期的課堂訓練,目標是要加強他們的情緒抗逆」,結果顯示有助緩減情緒影響。

內地易尋志願者 合作機會多

被問到為何選擇壓力相關課題進行研究,李湄珍表示過往有跟內地學者交流意見,相信這方面能積極配合中國「腦計劃」發展並作出貢獻,而國家批出的100萬元「試點」資金亦將投入這方面研究。沈伯松笑言研究資金肯定愈多愈好,未來若有機會申請國家資金,合作機會肯定更多。

若比較本港與內地科研環境,李湄珍直言他們的研究往往需要大量志願者參加,才可收集足夠數據進行分析,而這方面內地條件明顯較本港優厚。她分享過往曾分別在香港及廣州完成有關抑鬱症腦功能實驗,在內地搜尋志願者的速度遠較香港快,「兩次實驗的篩選嚴謹度是一致的,只不過內地每日到醫院診症人數遠多於香港」,做起來自然更快。

另一方面,李湄珍表示他們研究所需的儀器費用動輒數以千萬元計,香港大學雖已不斷更新設備,但畢竟要跟其他研究者共用,或需一定輪候時間,而個別儀器甚至在香港是「一機難求」,而這些情況可透過與內地或海外合作解決,讓研究工作更見順暢。

責任編輯:Cancan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