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報記者 夏微 上海報道)8月10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的2018「星動上海·未來之星——香港大學生暑期內地實習計劃」在滬結業,30名港生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深入內地企業實習,感受職場文化,閑暇之餘不忘觀光遊覽,感受城市魅力。
初到上海時,多數港生表示對於即將開始的一個月的異地實習生活充滿了擔憂,香港樹仁大學三年級的潘桂權直言,「第一次來到上海這個地方,對上海一切都陌生,心裏忐忑不安,工作實習就更不用說了。」然而,隨着工作的展開與交流的深入,內地同事的熱情與善意很快就沖淡了他們最初的不安感。首個工作周結束時,恆生管理學院三年級的羅華欣就直言,「經過一星期在上海的實習生活,我沒有覺得不習慣,反而覺得很容易適應這裏的生活,因為在這裏我感受到的是關懷和互相幫助。在組長和團員的幫助下,很多生活上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而在實習公司里,所有關於工作上的難題,前輩們都會樂於幫我們解說,這讓我在陌生的環境里感受到了無比的安全感。」
香港大學二年級的郭凈沂亦稱,「雖然上海是一個大城市,但卻沒有想像中的冷漠,在急速生活節奏的背後,是對生活的追求和熱情。」在職場上得到很多幫助的她,不僅對工作愈來愈上手,更是與同事成了朋友,「讓人產生這裏就是家的錯覺,對於離別更感不舍」。
與預想出入很大 關懷入微令人感動
記者注意到,內地職場氛圍與香港的差異令港生們感觸很深。香港樹仁大學四年級的吳艷羚表示,實習過半時,在她心頭上泛起最大漣漪的是公司的人情味。
羅華欣就提到,公司里的同事們對她的關心更是細緻入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天病了想去看醫生,指導老師告訴我去哪裡,有一位同事更是親自帶我去,當時真是十分的感動」。
香港樹仁大學三年級的陳俊堅更是直言,「工作環境與我預期有很大的出入」。原來,出發前,他想着中國人認真沉默工作的性格會在職場環境上展現出來,但他看到的卻是同事間有說有笑,可以閑話家常的融洽氛圍。「這裏的工作環境總是帶給你一個愉悅的心情,即使工作多繁複、多費神,也會被他們的輕鬆心態步伐所解救。」
內地香港稱謂大不同
雖然香港科技大學二年級的王靖然講到,公司里的人,不論是同事或者是老闆,都特別的隨和、友善,不擺架子,「大家都很願意互相幫助互相分享,相處的像好朋友一樣。但讓港生們感到有趣的是,內地職場中對於稱謂還是很注重的,這點和香港有很大不同。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一年級的潘可欣就特別分享了一個她的觀察,「在這裏,尊卑很重要。比如說,下屬稱呼董事長、總經理是要喊 『什麼總』。在我工作的診所里,大家稱董事長為 『陳總』。另一個是,後輩要稱呼前輩為 『什麼老師』。診所中有位護士曾經是政府醫院的護士長,我們這些後輩們要稱她為 『朱老師』。可能是我在香港沒什麼工作經驗,在香港的話,大家似乎較多直接稱呼對方名字。」
傳說為城市蒙上神秘面紗
有趣的是,香港樹仁大學三年級的林泳珊在分享時提到,實習尾聲時她已開始習慣上海的生活,也習慣了離開家人獨立的生活。不僅如此,在公司與同事的相處中更是了解到一些有關上海的趣聞,而這些都是坊間的談資,若非真的融入內地生活,和當地人打成一片,是很難獲悉的。比如,實習期間,除了擠地鐵,戰高溫外,港生們還經歷了上海的颱風季,「聽公司的同事說,上海像是有一個結界似的,每次颱風都不會影響上班,不會有颱風假的,這是一個有趣的都市傳說。」
別樣的魔都魅力 激發港生大展文采
為期一個月的實習中,除了緊張的工作外,港生們的周末生活也豐富多彩。每逢周六,實習團都會組織學生參訪,有針對性地帶領港生了解上海,而周日則留給學生們自由活動,自由探索城市魅力。希望藉此,讓港生們在體驗職場文化之餘,能夠好地融入內地生活,領略上海的現代化和人文氣息,從而進一步了解國情。
前一刻在上海電影博物館感受中國電影騰飛,漫步武康路領略海派文化底蘊,多倫路與文化名人跨時空對話,古鎮朱家角體驗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人家…… 轉眼間卻到了滿是霓虹的南京路,中外面孔間雜的田子坊……歷史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反差在這裏巧妙地被和諧,給港生們帶來巨大衝擊。
恆生管理學院二年級的羅善怡在回憶上海的實習生活時稱,「上海實習之旅第一個星期的體驗顛覆了我對中國內地的看法。」原本,她以為中國內地比較落後的,但沒想到來了上海以後,發現上海是一個很有文化氣息的城市。「我們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位於黃浦區,這一區很注重文化的傳播同時亦有很多不同歷史建築在附近。每天我和同事下班後便會在黃埔區周圍逛逛,去了靜安寺,田子坊,豫園等,既可以觀察到上海以往的樣貌亦可以看到上海新的發展。我想上海區這些新舊並融的樣貌是上海的其中一個特色吧。」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梁文君更是以滿滿的詩意文字記錄了她眼中的上海。「上海的陽光是熾熱的,彷彿下秒鐘空氣就會燃燒起來。七月的上海是熱情的。初來乍到,熱浪撲面而來,我看到這裏的一切都披上了層輕煙,看不清。看不清時間在這座城留下的痕跡,新舊交錯,上班時間的匆匆與午後弄堂的悠悠,是不對立的二元。也許魔都便是上海最佳的代名詞吧。」「在上海的十幾天了。許多人說這裏是快,但走進弄堂,卻慢下來了。午後陽光和老舊建築,樹蔭下的蟬鳴和石板路上的百姓。周六的上海不是新天地和陸家嘴,是蒲扇帶來的微風。走過文人的路,民國時期的詩會,文人在案前的思量,文字的迸發,仿似在眼前一一重現。在這,我確切感受到海派文學中的風雅。」
勇於指出發現的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參訪讓港生們紛紛讚嘆不已,但也發現了些許不足之處。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一年級的曾茵茵就遺憾道,集體活動時去了她期待已久的朱家角,「這是我第一次去水鄉,之前在網上看到就已經迫不及待想去了」。雖然遊玩中各種古老歷史建築跟文化,讓她驚嘆,但水鄉的衞生卻讓她感覺「政府應該好好管理一下,如果繼續放任不管,恐怕在未來,水鄉可能就會被汚染所淹沒」。
無獨有偶,呂曉欣也提到這一問題。早在出發前,她便在網上搜了不少關於上海的必去景點。其中,她最憧憬的就是「東方威尼斯,千年古鎮朱家角」。「來到這個古色古香的水鄉古鎮,真令我感到驚訝,真不敢相信那些在電視上看到的古代建築,竟然屹立在我的眼前!可令我失望的是,這些被文物保護着的建築,竟被四周凌亂的環境包圍着。這個著名的觀光景點,竟然充斥着一大堆垃圾。希望以後來的遊客可以好好保護這些文物,做個文明的旅客。畢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樣才能把這些美好的文物流傳下去。」
移動支付很普及 的士價比港便宜樂壞港生
在結業儀式上,港生們提到最多的,除了「魔都地鐵有多擠」外,就數「移動支付太便捷」了。
在開班儀式前,初到上海的港生們曾參觀了思南書局,當時看着他們熟練應用支付寶為紀念品付款時,記者還以為對這些港生來說,移動支付已不是值得專門提及的話題。可一個月後的結業儀式上,它仍是最令學生們感嘆的一點。
杜倫大學一年級的張軒博直言,國內移動支付平台的高度普及令人讚歎,無論餐飲抑或交通,幾乎我所見的所有商戶都可以用手機平台支付,平時出門,是不用帶錢包的,手機支付已經完全可以取代現金。
香港中文大學二年級的黃泳欣亦稱,這次來到上海,了解到中國內地的科技迅速發展,除了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支付寶及微信支付,提高了市民生活的便利度外,「共享單車這種高科技產品,可以隨時隨地取車及隨時停放,令我更期待之後的生活。」
香港樹仁大學三年級的林泳珊也表示,體驗過才真正感受到內地手機支付的滲透率到底有多高,「連一些小店也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基本上沒用過現金」。此外,內地外賣業的發展也讓她感觸頗深,「足不出戶也可以買到想吃的東西,連水果,菜,飲料也可以配送,十分方便」。
香港樹仁大學二年級的賴俞冰更是笑言,兩個星期里嘗試了不少新事物。「滴滴打車算是我用得頗多的一個內地app,實在是因為上海太多人坐地鐵了,特別是上下班時間太擁擠了。其次,上海車費比起香港來說要便宜多了,幾個朋友一起打車出去玩特別開心。」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