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92歲馬來西亞總理訪華 曾多次抨擊中國在馬投資

2018-08-17

【文匯網訊】92歲高齡的馬哈蒂爾再度出任馬來西亞總理三個月後,將出訪目的地定在了中國,中國也成為他再度執政後首個正式訪問的非東盟國家。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有分析人士認為,馬哈蒂爾8月17日至21日的這趟中國之行,將進一步為中馬合作帶來更多確定性。

馬哈蒂爾。圖/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馬哈蒂爾。圖/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半個多月前,馬哈蒂爾在吉隆坡會見了到訪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會見原定半個小時,結果延長至一個半小時。王毅對媒體透露,他訪馬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馬哈蒂爾訪華進行溝通和準備。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稱,馬哈蒂爾在會見時表示期待很快訪華,以展示馬政府向前推進馬中關係的決心。

今年5月馬來西亞大選實現政權更替後,新政府的外交政策上明顯有別於納吉布政府,不少觀察認為前政府的「親華」政策有可能出現重大「逆轉」。

不過,隨着王毅訪馬以及隨後馬哈蒂爾正式訪問中國,中馬關係表現出的種種跡象並沒有佐證上述的悲觀預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馬哈蒂爾將中國作為東盟之外的首個正式出訪國家,再次顯示了馬方和總理本人對中國的高度重視和友好情誼。

馬來西亞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國際事務高級顧問、前總理政治秘書胡逸山博士表示,馬哈蒂爾此次訪華最主要的目的是增進雙邊經貿關係。他認為,中國是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馬來西亞是中國在東盟的最大進口來源國,兩國都是自由貿易大國和受益國,因此在全球自由貿易遭遇「閉關」逆流的環境下,雙方在經貿方面會有「更細化的議題」。

「經濟民族主義者」更注重本土產業利益

曾任總理長達二十餘年的馬哈蒂爾,耄耋之年「拋棄」了凝聚自己半生心血和理想的巫統,成立新黨加入反對黨聯盟當選,不僅在馬政壇製造了一場地震,也使得近年來熱火朝天的中馬經貿合作形勢驟遇變數。

馬來西亞大選期間,前總理納吉布對華合作的政策方向成為熱點議題,馬哈蒂爾多次抨擊中國在馬投資項目,批評中資「搶了本地人飯碗」,宣稱馬來西亞「沒有從中國投資中賺得任何好處」。他上任後,馬方擱置了價值高達230億美元的中國承建的基建項目,包括引人矚目的吉隆坡至新加坡的新隆高鐵和東海岸鐵路建設。

對中馬關係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源於此。不過,據部分中資企業項目負責人和學者介紹,自馬哈蒂爾就任3個多月來,中資在馬來西亞的項目絕大多數都在正常進行,新政府上台對一些對外合作項目進行重新審核和談判,並非針對中國,只不過涉及的幾個中資投資項目規模都比較大,比較受關注而已。

華僑大學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主任鍾大榮分析指出,從被暫停的這幾個同中資企業合作項目來看,主要原因是馬哈蒂爾認為馬方在與中國企業簽協議時,一些經費被上一任政府中飽私囊,這是馬國內政治問題,而不是針對中資企業。

馬來西亞北部灣關丹產業園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資項目負責人說:「(項目)一切運行都很正常,沒有感到任何影響,只能說一些准證發放和批地的速度變慢了。」

「以我在這邊二十多年的經驗,准證批准速度受到影響應該是換屆造成的,屬於正常現象,絕對不是針對誰。」馬來西亞-中國企業家聯合會總會長、廣升集團總裁拿督李中平說。在他看來,馬來西亞新政府同樣歡迎中國企業來投資。畢竟馬來西亞過去的執政黨執政長達61年了,現在換了一套領導班子,需要一個交接和重新梳理的過程,很多報批都需要一點時間重新審定。

馬哈蒂爾本人今年5月曾對馬媒體說:「我們已經明確表示,將再次審視所有這些合同。但我們會遵守所有的協議。」

胡逸山認為,馬哈蒂爾政府重審涉及中資的一些大項目,主要原因是新政府發現國債高企,項目造價比預先估計的數字翻了一倍。「作為世界上年紀最長的領導人,馬哈蒂爾那一輩人對借錢來搞基建是不大喜歡的。他們的觀點是踏踏實實自己出錢來建,可是以馬來西亞目前整個的經濟情況,是做不起的。」胡逸山說。

另外,一些從事大型基建項目的中資企業非常講求速度和規模,而且喜歡採取由一家中國企業承包整個工程的形式,並較多地使用中國工人。對此,胡逸山建議,如何讓馬來西亞民眾在雙方的合作中感受到切實受益,是雙方在接下來的磋商和磨合中必須關照的重點。

但現實中,馬來西亞存在比較嚴重的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相對缺乏的情況。2016年英國海斯(HAYS)調查公司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93%的馬來西亞人意欲赴國外尋求工作機會。2018年1月,學術期刊《對外經貿實務》的文章還顯示,馬勞動法令規定月薪不超過1500馬幣的勞動者,工作時間每天不能超過8小時,或每周48小時,增加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成本。

而根據中國駐馬來西亞使館公布的數據,目前在馬投資或營業的中國國企與私企逾100家,這些中資企業僱用本地員工的比率平均超過70%,不少企業本土員工的比率高達80%甚至90%。

在胡逸山看來,馬哈蒂爾上次當政期間,外資不管是來自美國、韓國、日本或者是其他歐洲國家,投資模式一般是在馬來西亞設廠,聘請本地員工,這為馬來西亞製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促進了馬來西亞從一個農業國家快速發展成為工業化國家。「他比較習慣這種投資模式。」胡逸山說。

正因為馬哈蒂爾對本土化工業的特殊眷戀,及其在這方面的建樹,有學者將馬哈蒂爾定義為「經濟民族主義者」,認為他在對外合作中更注意維護馬方的產業利益。正如他就任以來多次強調的:「外資如果是為了幫助馬來西亞發展,我們是歡迎的。」

6月18日,阿里巴巴在馬來西亞的辦公室正式投入使用,馬哈蒂爾在開業儀式前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進行了一個小時的閉門會談。馬來西亞主流媒體《馬來郵報》用一整個頭版對此進行了報道,並評論稱,這次會面顯示了馬來西亞對中國企業投資的極大歡迎,並尤其需要阿里巴巴這樣能夠幫助本地小企業發展的中國投資。

中馬兩國戰略契合

馬哈蒂爾1981年首次就任總理,2003年卸任,在任期間馬來西亞經濟快速增長,種族和諧共存,一代人時間內實現從農業國到具有工業製造基礎國家的轉型,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因為卓越的治國成就,馬哈蒂爾被稱作「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

與此同時,馬哈蒂爾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領導人共同倡導「亞洲價值觀」,強調亞洲獨特的文化認同,致力於東南亞和東亞一體化建設,推動東盟發展為最具影響力的地區性國際組織之一,被公認為東南亞最傑出、最富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一,有「遠見之父」的美譽。

在對華政策上,馬哈蒂爾也表現出了一個戰略家的遠見和定力。第一次執政期間,他經常駁斥「中國威脅論」,積極評價中國在地區政治、經濟與安全方面能夠發揮的作用。外交部駐澳門公署特派員、前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胡正躍曾撰文指出,馬哈蒂爾經常在各種場合擲地有聲地肯定中國,強調中國歷史上從不對亞洲鄰國構成威脅,中國的崛起只會有利於東亞的繁榮和區域合作。

離任後,馬哈蒂爾在觀察中國時仍然保持着獨特的銳利視角,多次呼籲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家積極看待中國的崛起,指出美日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與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不應忽視中國。此次剛剛宣誓就職,他就公開表態支持「一帶一路」倡議。

另一方面,被一些西方媒體稱為「東南亞最後一位大 獨裁者」的馬哈蒂爾,對於西方借「民主」「人權」之名對他國施壓非常反感。2014年,馬哈蒂爾以在野身份訪問香港並發表演講,在被問及對當時的非法「佔領中環」等活動的看法時,他表示,一個城市當中,上街的人只是少數,如果少數要求多數服從,那麼這並不是民主。

而在1995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馬哈蒂爾曾毫不留情地批評聯合國只按強國的意願行事,完全漠視了它在50年前成立時的原則和目標,有着「大嘴」風格的他當時甚至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立即辭職。

馬哈蒂爾重視亞洲、重視中國的思想基礎,以及其洞悉當前世界格局的遠見卓識,將有助於他同中方彌合分歧,達成共識。李中平對表示,馬哈蒂爾是一個資深的政治家,希望通過他這次訪華,兩國政府能傳遞出更多積極正面的信息,為中馬合作開拓更好前景,並對東南亞整個區域的穩定和繁榮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馬哈蒂爾5月就任總理後不久,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白天在拜會馬哈蒂爾時表示,中馬兩國理應攜手發展、共享繁榮,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應有之義,也同馬哈蒂爾一貫倡導的亞洲價值觀和外交理念不謀而合。馬哈蒂爾回應說,馬新政府將繼續致力於加強同中國在政治、經貿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中國的發展經驗和科學技術值得馬來西亞學習借鑒,馬方歡迎中國企業來馬投資興業。

華僑大學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主任鍾大榮說,馬哈蒂爾此次訪華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鞏固與中國傳統友好關係,加強全方位務實合作,尤其是吸引中國先進技術和高科技企業;二是爭取以更符合馬方經濟條件和實際需求的條款同中方就相關合作項目重新商簽合同;三是就地區安全形勢進一步交換意見。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8月初訪問馬來西亞時,也高度評價了中馬兩國的戰略契合以及雙方合作的堅實政治基礎。王毅指出,中馬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個別分歧,中馬關係的重要性超越了雙邊範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他相信馬哈蒂爾訪華期間一定會同中國領導人建立更加牢固的互信,共同規劃出中馬互利合作新的藍圖。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