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回望歷史有多種方式,既可以宏觀俯瞰,也可以近距離微觀。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8位藝術家,以他們的青春參與了中國美術的開放之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行,將個人的生活與共和國的歷史連結為命運共同體,他們的藝術之路,從微觀層面呈現了中國美術教育和創作的40年巨變。
9月28日,一場帶著濃厚巴山蜀水氣息的藝術展覽 「川上同行:四川美院八人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主辦,展期至10月8日。
開幕式,在廣東的川美校友以及藝術粉絲們紛紛前來賞畫。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8位藝術家龐茂琨、張傑、馮斌、翁凱旋、羅發輝、劉宇、楊述、張林引導觀眾感受了他們的藝術之旅。
儘管8位藝術家已經鬢生白髮,不再年輕,但他們的內心仍然充滿著對自然的好奇,對生命的熱愛。本次展覽共展出他們風格各異的作品50件。
1977年,「文革」結束後中國社會出現了重要的變化,從持續的政治運動轉向國家現代化建設,尋求新的中國發展之路。
1978年初,四川美院又恢復了附中的招生。一批更年輕的沒有去過農村的學生,直接從初中考入了四川美術學院附中。他們在附中學習了三年,而後又在大學學習四年。他們從繪畫的基礎知識開始學習,隨著時代的開放和信息的湧入,既學習了中國的傳統藝術,又瞭解了世界美術和新的藝術思潮。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據介紹,龐茂琨、張傑、馮斌、翁凱旋、羅發輝、劉宇、楊述、張林這八位畫家都是1978年進入四川美院附中的學生,大多數出生於1962年前後。
他們的身上,有青春期的躁動和壓抑,也有著對未來的憧憬和追求,在對西方藝術特別是現代藝術的審美方式上得到釋放,在形體、構成和色彩的研究中得到自由,形成了他們這一批同學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川美注重反映生活真貌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四川美院的藝術具有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特徵和鮮明的地域性。以1984年的四川美術學院進京展為代表,四川的「鄉土寫實繪畫」,敢於正視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對文革期間虛假的浪漫主義文藝創作模式是一個勇敢的批判與反撥。其次,改革開放後四川美院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學術寬容和鼓勵創作,多年以來,川美形成了以創作促教學的教學特色,鼓勵學生積極創作,自己辦展覽,以作品表現自己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對於這一代人來說,前代畫家作品中的理想主義與崇高象徵已成為遠去的歌聲,他們更注重的是個人對當下生活的品味,將理想化為平凡。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殷雙喜介紹,參展藝術家雖然從附中起就在一起學習,畢業後大部分人又在川美工作,但是他們的藝術風格自成面貌,與法國印象派不同。他們不屬於一個風格相近的畫派。但是他們與印象派畫家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對藝術語言十分關注,每個人都極盡可能,在自己的藝術方向上深入探索,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色。
責任編輯: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