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削減預算 外資創投機構逐步撤離

2018-11-22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毛麗娟)就在內地私募股權基金坐困愁城之際,外資創投正逐步撤出中國市場。有創業人士向記者透露,某國際知名創投機構一直對自己的項目有興趣,但近期表示不會跟投最新一輪融資,原因在於美國總部正在削減中國子公司的投資預算。「他們對於中國部分新興產業的燒錢模式存在質疑。」

上述創業人士還稱,前兩日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這家創投的中國區負責人,在為內地一座三線城市的招商活動「站台」。「他們現在從總部拿不到預算,就只能通過其他途徑搞錢,比如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專項基金。因為最近中央降准,地方政府手裡有一些錢。」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拉丁美洲各國迎來了新一輪創投熱潮,其中又以印度最為典型。據創投數據平台Tracxn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印度市場共計有18筆創企融資金額超過一億美元,而去年全年則為22筆。日本軟銀集團日前也計劃成立一隻亞洲基金,規模為50億美元,其中50%的資金會撥給印度市場。

墨騰創投發佈研報指出,雖然美聯儲持續加息使得新興市場面臨嚴峻的匯率及債務風險,但基於對其發展前景的看好,以及貨幣貶值帶來的成本優勢,創投基金正加緊抄底的腳步。此外,在貿易戰的背景下,科創領域已經成為中美兩國爭奪的第二戰場,抄底的創投也以美元和人民幣基金為主。

須注意的是,中資在印度市場的投資標的,多有中國模板的影子。如阿里巴巴投資的電商品牌Paytm Mall,更像是印度版的淘寶,圍繞支付方式打造生態系統;騰訊投資的聊天軟件Hike Messenger,更像是印度版的微信,以社交場景為基礎,向用戶提供全套附加產品。

黃金十年 狂飆突進

新經濟企業由於自身的高風險性,通常難以直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各類創投成為其主要融資渠道。但中國內地的私募股權投資起步較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美元基金充當着中國新經濟「守護者」的角色。為人熟知的案例包括,百度首筆融資來自硅谷的Peninsula Capital(半島基金);阿里巴巴背後最大金主為軟銀集團;騰訊早期投資者包括IDG資本與盈科數碼,後由南非MIH集團接盤。

情況轉變出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公布八萬億救市計劃,熱錢在湧向樓市、股市之餘,亦尋找新的投資方向。2009年10月,有「中國版納斯達克」之稱的創業板正式推出,亦標誌着人民幣基金打通了募投管退的全產業鏈條。自此以後,中國本土創投機構崛起,其中的佼佼者深創投,2009年共有八個投資項目登陸創業板。

彼時創投機構多為PE基金,聚焦於Pre-IPO階段。2010年市場颳起「全民PE」熱潮,不少券商、銀行設立直投公司,如招商致遠資本、中銀國際投資等;國企、民企也紛紛組建投資機構,如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控股的國投創新、TCL集團控股的TCL創投。在2011年的一次演講中,IDG資本全球副總裁熊曉鴿指出,中國內地的PE基金數量超過2500家,成為全世界PE基金最多的地區。

2012年中國經濟放緩,該年11月A股史上第八次叫停IPO。截至2013年底,拿到PE融資但未上市的企業接近一萬家,苦於退出無門的PE機構開始成批倒閉。但此輪創投低潮非常短暫,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內地移動互聯網產業方興未艾,小米手機、微信等劃時代產品先後誕生,團購、O2O、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次第爆發,吸引增量資金入駐。

隨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寫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創投資金再度亢奮,並向產業鏈前端挺近,「全民VC」熱潮就此到來。在財富效應下,新經濟企業身價水漲船高。小米科技上市前一度傳出千億美元估值,折算出的32倍市盈率較蘋果公司多出一倍有餘。

2018年尾,金融監管收緊、股市出現疲軟,創投募資困境逐步浮現。經歷黃金十年的蓬勃發展後,創投行業即將迎來拐點。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