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28載隱姓埋名 我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2019-01-16

【文匯網訊】「中國氫彈之父」、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于敏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他曾用2年8個月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氫彈,用時比美蘇英法更短。

中國科學院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乾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人物生平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歲時開始在蘆台鎮上小學,中學先後就讀於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考取了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着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近30年時間,于敏過起了隱名埋姓的保密生活。

責任編輯:于岄鳴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