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特區政府原定今日向立法會提交「三隧分流」議案,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日下午突然宣布因已知悉議會內支持度不足,決定撤回議案。
對於政府突然撤回議案的做法,議員及市民各方面都感到錯愕。事實是,各政黨議員早在議案提出之初已表明會反對,而政府亦一直在努力遊說,何以「臨門一腳」會自我收回?陳帆昨天表示未來一、兩個月會繼續爭取議員的支持,如此是否意味着紅隧東隧大幅加價至四十元、西隧減價至五十元的方案還有「講價」空間?還是如早前局長所說,修改空間「幾近於零」?如此拖延一兩個月時間又會帶來多大改變?
眼前,中環灣仔繞道甫通車即見「塞車」,「三隧分流」議案又告鎩羽,在此必須指出,道路交通暢順和合理收費與公平使用,是關乎經濟、民生和社會整體發展與利益的大事,不應存在任何非專業以外的考量。作為特區政府,必須以最負責任的態度就有關議題作出通盤考慮和全局規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能「朝令夕改」,而且在制訂和推行相關決策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各持份者和使用者的意見,不能官樣文章、「等因奉此」做事;而作為立法會議員,必須要向全社會負責,不能為了博取部分市民好感和撈取選票而對政府提出的方案動輒反對、拒予放行,這種凡事「泛政治化」的做法,最終是會失去選民支持的。
眼前,在「三隧分流」議案問題上,關鍵正正就是市民利益,包括道路使用者和全體市民的權益。紅隧「塞死」、東隧「大塞」、西隧「未吃飽」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儘速予以改善也是各方共同的強烈訴求,那麼,在肯定三隧必須分流和「各盡所能」的大前提下,「寓禁於征」、調整收費,已是唯一的和必要的手段,不如此就無法達到分流的效果。
但是,三隧分流、有加有減,到底何者加、何者減,或者加的幅度如何?減的力度又怎樣,卻是見仁見智、言人人殊。眼前,政府方案是紅隧由二十加至四十、東隧由二十五加至四十、西隧則由七十減至五十,認為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分流的效果;但議員意見則剛好相反,認為「加的太多、減的太少」,只會造成「三隧齊塞」的反效果。
事實是,政府議案並非空穴來風,事前已經過長時間調研和薈萃各方面專家意見,判斷紅、東二隧只有大幅加價,才能「迫使」或「誘使」部分使用者改用減了價的西隧,如果紅、東二隧加幅不夠「狠」,是達不到分流效果的。當然,對部分紅隧、東隧使用者而言,大幅加費加重了他們經濟上的負擔,但時間和效益上是「賺返」的,總比日日塞成個鐘強。
相反,如部分反對派議員所言,紅、東二隧由二十加至三十,或三隧齊齊收二十,那是不可能達到分流效果的,紅隧只會照塞如故。三隧分流議案必須爭取早日再提交及通過。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