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快手戴博士開創科普新模式

2019-01-28

【文匯網訊】據中國經濟網報道,1月25日,快手用戶戴博士出現在央視新聞聯播的畫面中。作為在華工作23年的外國專家,2018年以來,戴偉(David G. Evans)教授因為用短視頻平台快手做化學科普,為中國科普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方式,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戴偉的快手賬號「戴博士實驗室」(ID:679097589)中,滿頭白髮的「聖誕老人」戴偉,戴著護目鏡,操著流利的中文,製造出很多新穎、有趣的化學實驗場景,「大象牙膏「、「捉妖記」、「穿雲箭」、「法老之蛇」……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吸引了244w粉絲,單條視頻最高閱讀達到1500w,他發佈的日常短視頻,播放量也基本在100∼200萬。很多人通過快手了解到戴博士,並因此打開了一扇化學的大門。

在華23年,跑二十多省為中國孩子做化學科普

原來,戴偉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化學博士。1996年來到北京化工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後,一直定居中國。現在,他是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北京分會主席;曾獲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功勳外教」獎,並被英國皇室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

戴偉在學術上的造詣非常高。但讓人感到意外地是,從2011年以來,戴偉將自己的工作重心從科研轉移到科普工作中來。

有人說,一個民族的未來是在小學課堂上完成的。在戴偉看來,科研和科普是科學的兩翼,科研重要,科普同樣重要。在西方,很多大學教授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做科普,這似乎是一種傳統。在當代,劍橋大學化學教授Peter Wothers、諾丁漢大學化學家Martyn Poliakoff、曼徹斯特大學物理教授Brian Cox都是熱心科普的專業科研人員。

但在中國大學的考核體系下,大學老師比較缺乏做科普的動力,中國的學術也一直居於廟堂之上。但在戴偉看來,「只做研究不做科普,這太驕傲了,對不起我們的學科,也對不起我們的孩子。」

他觀察到,跟英國孩子相比,中國孩子做實驗仍然太少。結合自己兒時對化學產生經歷的經過,他特別希望孩子們能在好奇心最強的年齡接觸到化學,培養科學的思維。「不一定每個人都成為化學家,但是要培養科學的思維。」戴偉說。

這些年來,戴偉長年搬運著各類器材和試劑,奔波於中國各地的城市和鄉村,向那裡的孩子們演示各種有意思的化學實驗,時而器皿裡火花飛濺、時而生成一大團或紅或綠的物質。一年中,他能跑遍二十多省份,五六十所學校、科技館。他也非常在意貧困山區和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經常跑去為孩子們做實驗。

用短視頻開啟科普新模式,在線影響200萬人

科普,除了科學思維還需要普及。

很多人通常認為做科普都是發生在實驗室、教室、科技館或者一些科學雜誌、科學網站,但是戴偉卻選擇在快手這樣的大眾平台直播自己的實驗,他希望讓自己的實驗影響到更多孩子。

在媒體的採訪中他說,「我不想上科技類的(媒體),因為我怕一說科普,人們就沒興趣看了。而在(快手)這個平台,有很多人在跳舞、唱歌,大家都很愛看,觀眾也是五花八門的。所以在這裡直播一方面更加公平,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的觀眾,都可以看到我的實驗,另一方面更加高效。以往我做一次實驗,最多能讓300個學生看,但如今一下子可以給幾十萬人同時在線看。」

而且,在快手上,戴偉與粉絲可以及時地互動。不少網友會激烈討論戴偉的實驗,比如有網友表示,鹽酸可以用小蘇打中和,要是鹽酸進入眼睛,就可以滴入小蘇打。還沒等戴偉反駁,另一位網友就留言道,小蘇打中和鹽酸可以,但鹽酸和眼睛發生的化學反應是不可逆的。「中國網友非常好學,他們的討論讓我非常高興,化學得到了普及。」戴偉說。

戴偉在無意中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做科普的方式。央視和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在2018年國慶期間,戴偉教授受邀到央視CCTV-2改革開放40年直播間,作為一名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講述了他來到中國後,從做科研到做科普,並利用短視頻做科普的經歷。」

2018年12月8日,央視CCTV-13《新聞周刊》報道了戴偉教授在中國用短視頻做科普的故事,並展示了戴偉用快手短視頻拍攝和直播的過程。

2018年12月31日,央視CCTV-9改革開放40年特別呈現《我們的四十年》中報道了戴偉老師在中國做化學科普的故事。

此外,人民日報《環球人物》雜誌對戴偉進行了報道。報道說,「若在快手上看到一個白頭髮,白鬍子,穿著白大褂的老外,這個人一定是戴偉。」

一個外國人,用自己的專業和對中國的熱愛,為中國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條全新的科普之路。在戴博士看來,這是更公平普惠的一種科普方式。

不管你在城市還是鄉村,只要有網絡和手機,戴博士的實驗室會一直敞開大門。

責任編輯:林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