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魚皮做的衣服、樺樹皮製成的搖籃、色彩艷麗的薩滿服飾……。在2019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由陝西曆史博物館和黑龍江省博物館聯合推出的《從遠古走來的漁獵文明——黑龍江魚皮、獸皮、樺樹皮歷史文化展》1月30日正式亮相西安,100餘件組珍貴的「三皮」文物,在展示黑土地上原生態漁獵文明的同時,亦讓西安的民眾充分領略了獨具特色的東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風采。
就地取材制備生活用品
據了解,「三皮」文化主要是指以赫哲族的魚皮文化,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的獸皮文化,以及及這些民族的樺樹皮文化為主要內容,是一種以漁獵經濟為基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本次展覽分為「三江船歌漁鄉天錦」、「林海尋蹤蘊美興安」、「悠悠白樺千載神韻」和「民族瑰寶薪火相傳」四個部分,展示的逾百件組「三皮」文物,對「三皮」文化做了全面詳實的解讀和詮釋。
陝西曆史博物館專家告訴記者,我國東北地區森林茂密、湖泊眾多,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許多少數民族自古以來便因地制宜,用當地特有的材料創新性的製作出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其中赫哲族會用懷頭魚、大馬哈魚或鯉魚的魚皮製成防寒防水的魚皮衣;擅長狩獵的鄂倫春人,常以動物皮毛製作衣服與被褥,抵禦嚴寒;而樺樹皮質地柔韌,不易透水、腐爛,居住在黑土地上的漁獵民族便依據這一特性,加工製作出各種各樣的樺樹皮日常生活用品。
魚皮樺樹皮技藝入列國家級非遺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本次「三皮」歷史文化展內容豐富,展出的文物幾乎涵蓋了漁獵名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赫哲族的魚皮薩滿服、魚皮衣褲、魚皮手套、魚皮靴子等,還有鄂倫春族的狍皮被、狍皮服飾、女式氈帽,以及赫哲族樺皮搖藍、鄂倫春族樺樹皮針線盒、鄂溫克族的銀器玉飾等。這些物品雖然都是用魚皮、樹皮、獸皮製作而成,材料粗糙,但是富有想像力的當地少數民族卻用精湛的技藝、巧妙的修飾、精緻的縫製,賦予了這些「三皮」生活用品新的生命力,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據悉,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當地少數民族很難繼續維持原來的漁獵生活方式,只有一些老年人還掌握著傳統手工製作技藝。2006年,樺樹皮製作技藝、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就被列入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而此次展出的部分現代文物和器具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代表作品。
責任編輯: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