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廣州團隊研究「AI兒科醫生」系統 可「讀懂」中文病歷

2019-02-13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研究團隊成果《使用人工智能評估和準確診斷兒科疾病》近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醫學》。圖為網站截圖。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研究團隊成果《使用人工智能評估和準確診斷兒科疾病》近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醫學》。圖為網站截圖。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您會否想到,將來某一天,給您孩子診斷的醫生會是AI(人工智能)?記者13日獲悉,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研究團隊成果《使用人工智能評估和準確診斷兒科疾病》近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醫學》。這也是全球首次在頂級醫學雜誌發表基於中文文本型電子病歷(EMR)做臨床智能診斷的研究成果。這名「AI兒科醫生」不僅能讀懂中文病歷,還能較高精度的為兒童常見的55種疾病進行診斷。團隊還將AI醫生與20名醫生進行比拚,發現AI醫生準確率不輸年輕兒科醫生。

AI近年在醫療診斷上屢有突破,在基於醫學圖像的診斷工具表現尤為搶眼。上述文章是由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主任夏慧敏教授領銜,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張康教授等專家參與的廣州研發團隊所撰寫。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教授夏慧敏表示:「這項研究最大的貢獻在於,AI不僅僅能夠「看圖」,而且能夠『識字』。通過系統學習文本病歷,人工智能或將可以診斷更多疾病。「他還表示,研究目前仍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紮實,比如高質量數據的集成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廣州團隊這項最新科研成果中,人工智能在識別影像的基礎上,還能通過自動學習病歷文本數據,包括醫生的知識和語言中的診斷邏輯,逐步具備了一定的病情分析推理能力。該負責人表示:「AI能更進一步讀懂、分析複雜的病例,意味著人工智能或將能像醫生一樣『思考』。」

國家開放二孩後,對兒科醫生需求將越來越高。「AI兒科醫生」系統能提高兒科診斷銷量。圖為廣州一醫院。記者盧靜怡 攝

國家開放二孩後,對兒科醫生需求將越來越高。「AI兒科醫生」系統能提高兒科診斷銷量。圖為廣州一醫院。記者盧靜怡 攝

136萬次電子問診病歷 訓練AI「讀懂」中文病歷

訓練AI「讀懂」中文病歷並不容易。為了讓AI理解病歷的數據,研究人員在廣州婦兒醫院收集了56.7萬個門診病人的136萬次問診電子病歷,從中抽取到超過1億個兒科常見疾病的數據點,再將這些信息用於訓練和驗證系統框架。此外,30餘位高級兒科醫師和10餘位信息學研究人員還組成了專家團隊,手動給電子病歷上的6000多張圖表進行註釋,並持續對模型進行檢驗和迭代。

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套診斷結果智能推薦系統,模擬人類醫生的診療路徑,把目標患兒進行逐級判定。 據了解,這一「AI兒科醫生」能夠較精準診斷的疾病是55種。通過逐級訓練模式,AI對於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準確率達到92%,具體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這一病種的診斷準確率達到了98%。算法對一些危險的疾病,如急性哮喘發作、細菌性腦膜炎等同樣表現出強大的診斷性能。醫院數據中心負責人梁會營表示:「在所有的55種疾病中,AI診斷的平均準確率能達到90%」。

廣州團隊研究「AI兒科醫生」系統可分擔醫務人員部分工作量。圖為一所醫院護士站。記者盧靜怡 攝

廣州團隊研究「AI兒科醫生」系統可分擔醫務人員部分工作量。圖為一所醫院護士站。記者盧靜怡 攝

「AI兒科醫生」準確率不輸年輕醫生

為了讓AI一顯身手,這個廣州研究團隊別開生面地讓這名「AI兒科醫生」與正式的兒科醫生進場一場「人機PK」。研究人員隨機抽出1.2萬份患兒病歷,並把20位「參賽」兒科醫生按年資和臨床經驗高低分成5組,看看AI的成績和哪一組醫生接近。結果顯示,AI模型的平均得分高於兩組低年資醫生,接近三組高年資醫生。

研究人員介紹,該AI系統可以通過人機交互獲取患者或家長口述文本,包括主訴、症狀、疾病史、用藥史等信息,做出粗略診斷,給出可能的疾病範圍。然後,可通過醫生當面問診或互聯網遠程問診,獲取詳細病情及鑒別診斷特徵,模型據此重新運算,給出具體的精確診斷;如果有實驗室檢驗或影像檢查數據,AI模型還可以進一步確認其診斷結果。研究人員稱:「更重要的是,它具備增量學習的功能,在實踐中對於被採納的結果會增強記憶,對於未被採納的結果在核實之後會通過繼續學習實現能力的提升。」

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依圖醫療CEO倪浩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兒科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國家開放二孩後,對兒科醫生需求會越來越高。而目前我國兒科醫生缺乏、流失率高。他又指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還原兒科醫生能力,能服務三甲醫院和基層醫院,將有較好的臨床及社會效益。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