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大城市通勤難 專家:私家車應盡量不用於上下班

2019-02-14
孫章,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雜誌社主編

孫章,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雜誌社主編

【文匯網訊】通勤不便正在降低大城市年輕人的幸福感。尤其在一線城市,很多上班族單次通勤時間都超過1個小時,這導致他們可用於休閒的時間減少。上下班高峰期,排長隊等公交、車廂擁擠、道路擁堵等問題,更讓上班族疲憊不堪。通勤難也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和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如何緩解大城市通勤難題、建設交通友好型城市?記者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雜誌社主編孫章。

中國青年報:大城市上班族青年通勤不便問題越來越凸顯,您怎麼看這個現象?

孫章:通勤問題反映了我們國家一個很矛盾的現狀:人們收入增加了,想要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提高生活品質,要有房子、車子等,是一種享受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但現實情況是,我國人多地少,現在的汽車擁有率與其他國家比並不算高,但已經造成了交通擁堵。所以我認為,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還要和我國國情聯繫起來,作出適當調整。

就老百姓來說,我們可以買私家車,但應盡量把它當成休閒的交通工具,而不是通勤工具。德國對私家車設置生態稅,而公共交通工具是不需要交稅的。這一政策導向就是人們可以購買小汽車,但盡量少使用,倡導大家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所以在國家層面,需要有一個頂層設計,把人多地少的國情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加以協調,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策。

中國青年報:您目前覺得哪種交通模式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孫章:有一個交通模式叫做「P+R」( P指停車,R指換乘——編者注),是國外一些大城市的上班族目前普遍採用的交通模式。大意是指,人們的家安置在郊區,開車上班,車停放在城郊結合部的交通樞紐附近,再轉乘軌道交通到市內。它促成了公共交通出行與小汽車出行方式的銜接,是緩解中心城區交通壓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國青年報:這個做法在哪些國家存在?我國有哪些城市可以這樣做?

孫章:我去英國劍橋和牛津考察的時候,發現他們是最早提出「P+R」概念的,而且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這個創意了。即在市郊停私家車,轉乘公共交通進入中心城區,而且市郊的停車場是免費使用的。到上世紀90年代,「P+R」理念傳到中國,杭州西湖景區首先推廣了這種模式,就是私人小汽車不能開到西湖景區,只能停在外圍。目前上海已經有了10個「P+R」停車場,運行效果還不錯。我認為這種交通模式弘揚了現代交通文明。

中國青年報:您覺得目前我們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存在什麼問題?

孫章:從道路公共汽車、BRT(公交專用道——編者注)、有軌電車,到輕軌、地鐵、市郊鐵路(市域鐵路),是個多層次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每個層次各有其特定的功能。不同的站間距和最高運營速度這兩個參數決定了不同層次的不同功能。

例如,上海市郊鐵路金山線的平均站間距為7公里,最高運營速度可達每小時120至140公里,它的功能就是將居住在遠郊區的市民快速送達市中心區,然後換乘地鐵或公共汽車上下班;道路公交的站間距只有600米左右,雖然速度不高,但它的特點是解決「最後一公里」,實現門到門。

各層次的公共交通工具之間既要有分工,又要協調融合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和地鐵是兩個概念,城市軌道交通包括市郊鐵路、地鐵、輕軌等。我覺得我們城市公共交通要優化結構,要有個合理的比例,使其融合協調發展。目前的問題是,地鐵修得太多。我們現在常把地鐵理解為城市軌道交通的唯一代表,這是片面的。現在城市軌道交通中地鐵製式佔了75%以上,而在大城市遠郊應該推廣市郊鐵路,市郊鐵路修建在地面或高架上,不僅建設成本較低,更新改造也比較容易,可以隨著運輸需求的變化及時進行改擴建。

中國青年報要改善城市交通,您還有哪些建議?

孫章:我的建議就是要弘揚一種交通文化。年輕人要重視鍛煉,如果離地鐵站比較近,在半小時步行的範圍內,就優先乘坐地鐵加步行上下班。德國由總理帶頭,推廣步行上下班。

第二,大家購買小汽車很好,這是享受現代文明,但應該將它作為一種休閒工具,緊要時才用,平時把寶貴的道路資源讓給更需要的人。

第三,從國家發展角度考慮,減少排放、減少交通擁堵,需要管理層從國家大局出發去調整和優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吸引更多的人少用小汽車;人們也要樹立為國家作貢獻的意識,為了建設美麗國家和生態文明,心甘情願地 「從我做起」,約束自己的交通行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岩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