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廣府廟會設港澳非遺展區 澳門廣彩、香港麒麟受歡迎

2019-02-20
外國遊客在欣賞非遺產品。中新社

外國遊客在欣賞非遺產品。中新社

【文匯網訊】據中新社報道,澳門廣彩瓷器、香港客家麒麟扎作、廣式紅木宮燈……為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融合,2019廣府廟會設立「大灣區遺珍·粵港澳非遺薈萃」展區,特邀請來自香港、澳門及珠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廣州非遺同台亮相,向市民傳播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的文化魅力。

有小孩子被小巧的「醒獅」娃娃吸引。中新社

有小孩子被小巧的「醒獅」娃娃吸引。中新社

本屆廣府廟會有近三十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展,逾五十名非遺傳承人在現場與市民進行互動,其中包括廣彩、欖雕、玉雕等14個國家級項目。

香港展出客家麒麟。中新社

香港展出客家麒麟。中新社

在本屆廣府廟會上,澳門廣彩與廣州廣彩同台亮相。據澳門工藝美術大師李溢坡介紹,廣彩瓷及其燒製技藝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從珠三角地區傳入澳門。與廣州廣彩相比,澳門廣彩更兼融民國嶺南畫風、葡人文化及西洋畫的藝術特色,且常借用葡萄牙青花瓷磚圖案作設計元素,形成了一支獨特的廣彩流派。

市民在欣賞非遺產品。中新社

市民在欣賞非遺產品。中新社

李溢坡稱,目前澳門廣彩工藝製作人年紀普遍偏大,今年65歲的他在「老師傅」中算年輕,加之年輕一輩人才發展不全面,行業傳承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希望能把廣彩等非遺技藝及早納入中小學教材,從小培養年輕人興趣」。

香港扎作技藝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扎作品在香港現今的傳統節日及儀式中,仍然承載著不同族群的歷史和文化,例如,在喜慶場合助慶的「龍」「獅」和「麒麟」,盂蘭勝會中監管「法壇」的「大士王」等。

本屆廣府廟會展示的是香港客家麒麟製作,與廣府地區的「醒獅頭」不同,麒麟的個頭較小,而且製作更為精巧。香港扎作技術傳人冒卓褀介紹,扎作品需以竹條、鐵線、紙布、顏料為原材料,經過「扎、撲、寫、裝」4個工序,創作出不同形態的作品,是珍貴的「手上功夫」。

過去,廣式紅木宮燈帶給大家的印象都是「大且重」,不易攜帶。在本屆廣府廟會上,廣式紅木宮燈代表性傳承人羅敏欣向民眾展示「迷你宮燈」。

「相比40厘米寬的宮燈,『迷你宮燈』僅有13厘米,因尺寸太小,工匠們需要非常小心而精準地完成,製作過程中,最難的步驟是開料和組裝。希望借此開拓宮燈的遊客市場,把廣府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羅敏欣說。

刷爆社交網絡的故宮文創也首次被請到本屆廣府廟會上,展出「宮廷娃娃」「紙膠帶」系列等逾四十款文化創意衍生品。而故宮文創旁的「北京絹人」項目,吸引不少外國遊客駐足購買。

在本屆廣府廟會中,組委會也引入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燒製技藝等多個外省國家級非遺項目,讓市民在家門口體驗不同地域的非遺文化產業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