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灣區青年說》第六集:陳卓禧

2019-03-14

【文匯網訊】《灣區青年說》第六期請來全國政協委員陳卓禧,與在京港生陳嘉雯、謝慧怡面對面,他們暢談升學的煩惱及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機遇。在多元社會下,年輕人應如何把握機遇,發揮優勢?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升學煩惱之抉擇 跳出舒適圈 

陳卓禧:你們當時決定來北京讀書有沒有掙扎過或考慮過其他的選擇?當時情況是怎樣的?

陳嘉雯:當時有三個選擇,在香港讀書、出國留學和來內地讀書,來內地讀書是掙扎最久的想法。香港這個氛圍下有不同的政治政見,老師也會擔心你去內地讀書將來找工作會不會遇到困難。我們年輕人對內地的認識很多時候源自於父母、老師,他們那一輩的想法很多都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內地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後來發現原來在一個小圈子久了,有時候會變得像井底之蛙,到了北京發現這裏是大城市。掙扎選擇後,最後還是決定來內地讀書,加上這裏政策對港生很好,有很多機會,例如與特首、全國政協委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交流等等,開闊了眼界,了解了很多東西。

謝慧怡: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在香港讀幼兒教育,一個是去北京讀中醫。老師說兩個選擇都可以,選哪個都不會錯。但老師建議去北京好一些,因為本身有家人從事中醫行業,而且也值得去北京看看。我想趁年輕仍有機會,不用顧慮太多社會因素、生存問題,去北京看看,多看看這個世界是怎樣的。現在交流計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人會來看看北京是怎樣的,國家是怎樣的。近年來香港到內地讀書的人越來越多,我覺得都是一件好事。因為當你願意踏出第一步的時候,你見到的東西和之前在香港的時候是完全兩樣的。我覺得學校可以推廣這些來內地交流的計劃。

陳卓禧:你們兩個的例子是很好的故事,讓香港年輕人去考慮是否來內地升學。去哪裏升學是一個重大的抉擇,對自己的影響太深遠,所以年輕人面對選擇時,應該花多點心思去比較、去考慮,不要匆忙決定。無論年輕人自己還是家長,或者學校老師,都應該鼓勵年輕人去做比較,想清楚再做決定。當然我都會像慧怡你的老師那樣說,如果學生自己比較完之後覺得在香港的機會或空間不夠,其實可以考慮去內地,因為內地加上現在的大灣區戰略,的確給了我們一個更加有利的條件,年輕人有很多大展身手的機會。

在京港生謝慧怡(左)、陳嘉雯(中)與全國政協委員陳卓禧(右)面對面

在京港生謝慧怡(左)、陳嘉雯(中)與全國政協委員陳卓禧(右)面對面

升學煩惱之適應 做足心理準備

陳卓禧:你們有什麼可以提醒同學,比如來的時候需要什麼準備,讓自己適應得更快?內地法律制度和香港很不同,你們鼓勵學弟學妹來內地讀法律嗎?

謝慧怡:香港的同學來內地讀書,最重要就是你有沒有下定決心,你真的要吃苦要努力,因為這邊的學生一定是用高分入讀北京的學校。所以你來內地讀書不是來玩的,和香港的大學的學習氛圍完全不同。所以真的要想清楚,但是這個選擇是好的,要做足心理準備。

陳嘉雯:內地的法律體系參照大陸法,香港是普通法,如果你想回香港再就業的話,需要重新讀香港這邊的法律並考香港牌例。我現在讀了大陸法,之後會先考慮考內地的律師牌照,然後再考慮要否再進修,還是回香港拿兩地牌。未來的職業發展都是同學需要考慮的重要方向之一。

陳卓禧:你有香港的背景,不是完全和普通法隔離,雖然你沒有普通法的執照,但是因為你在香港生活過和成長過,你對普通法的環境和原理很容易了解。所以你有大陸法的知識和專業,再加上你已經對普通法有一些了解,這樣的人才在未來的5至10年裏,會越來越吃香。當然如果你考了普通法的專業執照,你在哪裏工作都可以,這個就是發揮我們所講的大灣區和香港的雙向交流的作用一個最好的例子。

兩位港生與陳卓禧開心自拍

兩位港生與陳卓禧開心自拍

灣區發展之教育 不只創新科技

陳嘉雯:說到大灣區和香港的雙向交流,您覺得除了讀書還有什麼方向可以去大灣區發展教育?

陳卓禧:配合現在整體國策,大灣區有很多高等院校的發展空間。例如綜合型大學或者學術研究型大學,大灣區都是發展創新科技的主要方向。香港的院校現在也很融入,有一些開始落足大灣區建立自己的分校或研究學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隨著內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其實社會科學都有越來越大的需求。所以不單創新科技,社會管理、政府管治相關的社會科學都會有越來越大的需求。國家現在的管理上,政府的決策都嚴格講究方法、講究論證,所以社會科學在這方面都會起到很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這兩年國家重點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香港的職業技術教育方面也很有優勢,可以在大灣區推廣相關經驗。

灣區發展之機遇 政策走在前面

謝慧怡:我今年即將畢業,剛剛您都提到大灣區,有沒有一些勸勉或者建議給年輕人,如何把握大灣區這一機遇?

陳卓禧:從你讀醫藥這方面來說,我覺得大灣區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你的優勢是中醫,中醫將來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做一個執業醫生是沒有困難的,完全暢通,反而西醫可能還需要一些其他的資格。你可以比較下,因為大灣區和香港都面對一個老齡化的問題,所以對養生、保健、醫治疾病的需求都很大。我們看到香港有七百萬人,大灣區有七千萬人,所以空間和平台大了很多。香港和大灣區現在的阻隔減少了,你甚至兩邊走都可以,你在哪一邊建立了事業,其實都可以在另一邊繼續發展,甚至要有一個雄心壯志。比如你可以建一個醫療的中醫藥的養生治病的連鎖店,你可以考慮下這件事,你有沒有信心?

謝慧怡:有(哈哈哈哈)!我一直關注大灣區的發展,大灣區發展空間始終比香港大,我的同輩今年畢業,亦很想靠自己的努力在大灣區就業。

陳卓禧:大灣區作為國家重點戰略,作為將來香港和內地更加深化合作、結合的試點和示範,有很多政策是走在前面的。比如稅收,就會盡量降低香港人在內地的稅收負擔,希望和香港看齊。另外譬如說居住、購置物業等,將來在身份上面,如果你們有了居民證,基本上所有東西都可以和內地一樣,其實大灣區多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

「將年輕人的優勢發揮到淋灕盡致」

陳嘉雯:在香港這個多元化社會下,您對年輕人有何期待?

陳卓禧:年輕人有很多的優勢和特點,第一很有熱情和衝動,也有很好的求知的願望。這些優勢年輕人一定要把握,不要讓這些天生的優點被社會的環境埋沒和流失。記住年輕的優勢不是年齡,而是熱情、衝勁,對學問和真理的追求。當然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有時間去試去闖蕩,一定要把握這些優勢去盡量發揮,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將弱點和不足之處去克服。我對年輕人最大的期望就是將你們的優勢發揮到淋灕盡致,無論在哪裏開創事業都是對國家的貢獻,因為香港就是大灣區的一部分。現在香港在大灣區內是發揮龍頭作用,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你們都是為推進國家發展做貢獻的年輕人。

責任編輯:滅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