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東省、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包括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消除香港專業人才北上創業、就業要負重稅的疑慮,實現了港才港稅。這項稅務新政策可說是大灣區制度與機制上突破與創新,有助促進人才流動,推動粵港澳深化合作、融合發展。
今次大灣區稅制突破,意味粵港澳進一步形成一體化格局。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香港,搭上國家高速發展快車,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對專才而言更迎來更多事業發展機會。因此,大灣區稅務新政策有助進一步提升香港吸納國際人才的競爭力,具條件發展成為連繫內地與國際之間的高端人才樞紐中心。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個關稅區,不利於協作發展。例如內地個人所得稅率最高為百分之四十五,而香港個人所得稅率上限則為百分之十五,可見兩地稅負相差很大,新政策估計可為北上創業、就業的香港專才大幅降低一半稅負,這如同打通大灣區人才流通的血脈,促進粵港澳經濟融合發展。
更重要的是,稅務新政策並無統一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定義標準,交由廣東省、深圳市作判定,這可彈性地吸引各方面人才。同時,包括港澳台等境外人士在內地居住每年累計滿183天,且連續六年,才須繳納內地個稅,這比前有所放寬。換言之,大灣區稅務新政策頗具針對性,有助粵港澳廣納人才,推動整個大灣區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稅務新政策有利香港經濟,「掏空」香港人才庫之說顯然並非事實。首先,區域經濟發展大趨勢下,人才交流合作是十分正常,這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科創中心有關鍵性影響,尤其是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與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灣區科創人才流動是十分重要。
其次,在國際人才爭奪戰中,香港具相當競爭力。事實上,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且有完善監管、良好法治、有效交通與醫療系統,在招攬國際人才有一定優勢。近年內地與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紛紛落戶香港,包括中國科學院轄下的廣州生物醫藥及健康研究院和北京自動化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等,香港科創生態不斷完善,將進一步提升對人才吸引力。
第三,隨着全球經濟重心東移,國際人才也瞄準中國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為國家創新發展提供引領與示範作用,科創發展勢頭銳不可當。麻省理工學院在港成立美國以外首個創新中心,就是看中了香港以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無限。
美國擬收緊移民與升學政策,對於香港而言是機不可失,當局宜加力吸引高端人才,特別是華裔科學家,以打造成為科研人才高地。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