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姚進)「一箱蜜蜂,產出的蜂蜜加上賣蜂種,可以賣1000多塊錢,我現在養了70多箱,去年的收入超過10萬元,將以前欠的20多萬舊賬還清了,日子漸漸好起來了。」說起自己養蜂脫貧致富的情況,62歲的段仁義臉上掛滿暢意的笑容,他將白色的襯衫仔細地扎進褲子裡,人顯得非常精神,看不出他是有「二級殘疾證」的殘疾人。在他的示範帶動下,3年多時間村裡60多戶農民養蜂脫貧,年產蜂蜜1萬多公斤,加上出售蜂種,為村民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寧鄉市長龍新村走出了一條「甜蜜」的脫貧致富路。
長沙寧鄉市夏鐸鋪鎮長龍新村,是夏鐸鋪鎮最偏僻的鄉村之一,南方丘陵在這裡彎延起伏,村民的房屋點綴在山窩窩裡,大多守著幾畝薄田過著清貧的日子。近兩年,新修的岳寧大道從村裡穿過,改善了村裡的交通,也為村子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段仁義的家在一個小山谿裡,山谿連著建有三幢民房,第二幢就是他家,屋前是翠綠的田野,屋後是茂密的竹林,環境清悠寧靜。
因病致貧,欠債20多萬
段仁義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貧,他告訴記者,年輕的時候,他在家除了種田外,還養豬、養魚,雖然談不上富足,但條件還過得去。誰知天有不測風雲,2004年,他得了一種神經性的怪病,在病床上一躺就是6年時間,醫藥費就花了10多萬,加上生病前他新建了房屋,本就欠了幾萬元的債,裡外加起來,欠賬超過了20多萬。
沉重的債務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來。但段仁義告訴記者,6年多纏綿病榻,他的身體卻未能痊癒,疾病後遺症讓他全身無力,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稍重點的活他都不能做。說著,段仁義從裡屋拿出2010年寧鄉縣殘聯出具的殘疾人證,裡面標明他屬「二級精神殘疾」。
一連串的打擊,讓這個家庭在貧困線下苦苦掙扎。2015年,長沙市殘聯、湖南蜜蜂哥哥公司的牽頭幫助下,夏鐸鋪鎮政府到長龍新村開辦養蜂培訓班,為全村20個殘疾人貧困家庭每戶免費提供5箱蜂種。從此,這個美麗的山村裡來了一群勤勞的小蜜蜂。
鑽研技術 成養蜂大戶
「我以前自己養過幾箱蜜蜂,但並不太懂養蜂技術,一直沒賺到錢。但這次不一樣,一是蜂種是政府免費提供的,二是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上門傳授技術,我想這個事情我可以幹,養蜂體力要求不高,也不需要多少本錢。」段仁義說。為了保證養蜂成功,村裡請來技術專家上門幫扶,每個月上門指導三四次,直到蜂農們把技術學會。
「我下定決心養蜂,就一定要把這些小精靈養好!」將5箱蜜蜂安置在自家的田埂上之後,段仁義幾乎每天都圍著蜂箱轉,驅趕馬蜂、鼠蟻等蜜蜂天敵,觀察蜂群的生活習性,逐漸將技術專家的話融會貫通,幾乎將蜜蜂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段仁義就將5箱蜜蜂發展到了10多箱,搖出了100多公斤的優質蜂蜜,「第一桶金」就達到1萬多元,真正嘗到了脫貧產業的甜頭。2016年,他的蜂箱增加到25個,2017年進一步增加到70多個……幾年下來,段仁義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蜂大戶。
段仁義家前的橘樹林裡,蜂箱遠遠近近地擺在樹底下,約模20多箱。段仁義打開蜂箱,提出一張蜂框,上面扒滿密蜜麻麻的蜜蜂,他向記者介紹,蜜蜂蜂群擴大很快,只要分幾張子脾和蜜脾,誘入新蜂王,幾個月就能成群,成為一箱新蜂了。說起養蜂,段仁義滔滔不絕起來,顯然對養蜂技術已經成竹在胸。
段仁義說,這邊蜜蜂的只是小部分,其他的都寄放在外面靠近蜜源的地方。每當天氣好的時候,他就會騎著摩托車四處尋覓,一旦找到花海蜜源,就用三輪車將蜂箱拖去,從而保證了蜂蜜的產量,這是養蜂人的常態。
「甜蜜」致富 女兒學費不愁
段仁義一家三口,除了愛人外,還有個女兒,正在附近的高中上二年級,在校住宿。只剩一年就要高考,為了照顧孩子,他愛人在學校邊上租了房子陪讀,順便還放了20多箱蜜蜂在那邊,由愛人照看,一石二鳥,「兩頭都不耽誤。」段仁義笑道。
「一箱蜜蜂可以產蜜10至15公斤,七八月份的榔樹、椆樹蜜每公斤可以賣100元,山桂花蜜每公斤可以賣200元。」段仁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箱蜜蜂一年可以創收1000元以上,2017年他出售蜂蜜、蜂種收入近10萬元,今年的收入有望更上一層樓。
賺了錢,日子好起來了,不僅還完了20多萬的外債,孩子的學費,甚至考上大學以後的費用,都不用愁了。他告訴記者,女兒在高中的成績還不錯,考上大學應該不成問題。「現在最大的願望,希望她考上自己滿意的大學。」
「現在主要是蜂蜜的銷路好,一有蜜出來,馬上就被搶購一空,根本不愁賣。」段仁義興奮地說。他表示,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普通老百姓並不求大富大貴,只要生活無憂,孩子有出息,一切足矣。
先富不忘他人 無私傳授技術
僅短短三四年,段仁義就通過養蜂成功摘掉了「窮帽子」,他的示範效應帶動了村裡的貧困戶,大家紛紛加入養蜂致富的行列,養蜂成了長龍新村的特色產業。
先富起來了,段仁義也沒忘了村裡的其他的貧困戶和殘疾人。村裡成立了養蜂產業幫扶小組,他積極參加,經常走村串戶,把自己的養蜂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
同村的村民潘群芳,是段仁義義務幫扶的貧困戶之一。
潘群芳丈夫在外面做勞務,每月收入僅2000多元,家裡負擔重,有3個孩子,而她自己身體不好,下不了地,也做不了體力活,只能強撐著做些家務活,家庭條件非常貧困。
相同的境遇讓段仁義感同身受,他勸潘群芳也養起了蜜蜂,並主動傳授養蜂的技術。2017年起,潘群芳也養了5箱蜜蜂,在段仁義的指導下,潘家的蜜蜂已擴大到17箱,去年收入已經有2000多元。「去年才發的蜂群,蜜蜂的數量還不夠多,今年收入肯定能過萬。」段仁義信心滿滿地對潘群芳說。
「我還盤算著,寧鄉西部山區花多蜜好,能不能把養蜂的技術傳授給山區村民,大家一起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段仁義告訴記者,他今年已準備了20多箱蜂種,免費贈送給需要的外村貧困戶,現在村裡正在聯繫,落實具體的受贈貧困戶。
甜蜜事業 惠及更多村民
「村上沒有集體經濟,村民沒有發家本錢,我們左思右想,選擇了風險較小的養蜂。」長龍新村村支部書記廖志強,向記者回憶起村裡「甜蜜事業」的源起時介紹說。
長龍新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植被良好,是適宜養蜂的好地方。
從2015年起,村裡分三次為50多戶殘疾人和貧困戶免費發放蜂種,而為了讓村民真正把養蜂業發展起來,村裡規定,村委會幹部也每人養了一兩箱蜜蜂,為的就是學會養蜂技術,起到帶頭作用。幾年下來,村幹部也成了養蜂的土專家,指導幫扶蜂農們駕輕就熟。
在長龍新村,田野中、村林裡,經常可以看到一排排的蜂箱,如果穿行林間花海,會發現一群群勤勞的蜜蜂在花間忙碌,這成了當地的一景。
廖志強告訴記者,目前村民們養蜂超過1000箱,年產蜂蜜1萬多公斤,加上出售蜂種,為村民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
如今,養蜂成為了長龍新村的「甜蜜事業」,每逢山花爛漫的時節,長沙、寧鄉的市民駕車前來購買純正美味的土蜂蜜,更帶動了當地農家樂、民宿的發展。
「現在我們這裡養蜂早已名聲在外了,不僅周邊的,甚至很多長沙人都知道,要買正宗的蜂蜜,就到夏鐸鋪長龍新村。」廖志強說,他介紹,長龍新村共1400多戶村民,原有建檔貧困戶75戶,而現在,尚未脫貧的僅剩下5戶。
而夏鐸鋪鎮也計劃以長龍新村為樣板,通過段仁義等脫貧典型示範帶頭,逐步帶動該鎮所轄的龍福新村、天馬新村、鳳橋社區的部分貧困戶發展養蜂業。
責任編輯: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