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兵)一本上線1084人,首次突破1000人大關;本科上線2502人,再創歷史新高;理科最高分707分,680分以上的達16人;文科最高分626分,600分以上的12人……該校600分以上的有382人,為學生升入「雙一流」高校奠定了堅實基礎。
6月22日,高考分數公佈後,一則來自秦巴山區四川省宣漢中學(以下簡稱「宣漢中學」)的一則《喜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據網友跟帖顯示,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宣漢中學均有10人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一所學校便佔據清華、北大在川「國家專項計劃」指標的1/3。根據宣漢中學考生今年高分段比較集中的特點,綜合各方面的信息顯示,該校今年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預計還將有所增加。
秦巴山區是內地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教育硬件、師資、生源等均不具備優勢。為何宣漢中學能屢創奇跡,讓一批又一批的山裡娃走進令人神往的象牙塔呢?
帶著這個疑問,香港文匯網記者從四川省會成都出發驅車400餘公里,走進這所位於大巴山腳下的學校。
書香校園 人文厚重
宣漢中學建在州河之濱,宣漢縣城西區,依山傍水,花香鳥語。
遠遠望去,由知名校友徐世群題寫的「四川省宣漢中學」幾個鎦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正校門前,一塊長方形的黑色大理室上雕刻著「志融行健,窮達兼善」的育人目標,顯得十分厚重;走進大門,一條筆直的馬路伸向前方,兩邊是社會各界送來的祝賀橫幅和標語。
整個校園佔地約兩百餘畝,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將各大功能區分隔開來。小路兩邊植被茂密,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一批世界文化名人,正在向師生們「講述」著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勵志故事。沿著一條文化長廊拾級而上,「洗墨池」「來鹿亭」等別緻的景觀點綴其間,不時還能見到三三兩兩的學生在靜靜的閱讀或是談論人生。
在一個平台上矗立著兩塊長方形的牌坊,其中一塊展示著宣漢中學從1961年符必容、牟金昌雙雙考入北大以來,該校考入清華、北大的83名優秀學子。另一塊上則雕刻著由文化名人撰寫的《盛世宣中賦》,「來鹿古庠,宣中新府,呦呦鹿鳴,四百餘春……」,道出了宣漢中學及其前身來鹿書院的400餘年歷史。
據宣漢中學校史記載,來鹿書院誕生於1573年,與瀘州老窖窖池同齡。為此,還演繹了一段詩與酒的佳話:「國窖1573」在宣漢每銷售一瓶,便從利潤中提取15.73元捐贈宣漢中學貧困學生,每生1573元、每年100名,總共捐贈1573名學生。
「源遠流長,桃李芬芳」「大呂黃鐘銅琶鐵板江山助磅礡,鸞笙竹管清韻朱弦杏壇寫春秋」,在宣漢中學後校門,兩塊圓弧形牌坊氣勢恢宏。這裡是宣漢中學的最高處,站在平台上遠眺,整個書香校園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教書育人,教書簡單育人很難。」宣漢中學校長李政軍說,厚植土壤是為了讓種子更好地發芽生長。
張馳有度 潤物無聲
「崔哥外表嚴肅,內心火辣;蔡帥年輕陽剛,風趣幽默;劉叔常常掛著一張笑臉,讓人感覺溫馨……」6月25日上午,宣漢中學會議室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在同學們嘴裡,副校長、班主任崔軍成了「崔哥」,年輕的英語教師蔡剛成了「蔡帥」,經常微笑的政治老師、班主任劉術芳成了「劉叔」。
一場簡短的座談會,充分展現出了宣漢中學師生關係的和諧,也是對「嚴肅活潑」一詞的註解。
「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認為人生成長需要走好六步:幼兒重在興趣培養,小學重在習慣養成,初中重在掌握學習方法,高中重在品質形成,大學重在成績提升,進入社會則需要實現好人生選擇。」李政軍說,品質是興趣、習慣、方法的集成,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
首先,宣漢中學歷清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由認識、標準上升到行動;其次,明晰了「生源、師資、管理」提升教學質量三要素之間的關係,並制定出具體實施細則。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頑疾還需下猛藥。」崔軍說,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還是下手狠了一點,但是要求不嚴、管理不到位也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
如何拿捏好「寬與嚴」「張與馳」這一對對矛盾,著實需要高超的管理藝術。今年58歲的牟必繼是宣漢中學高三年級主任,他每天的教學巡察要走3萬多步,既監管教師也看好學生。「早上走的時候家人還未起床,晚上回到家他們往往已經睡了。」牟必繼說,老師們的工作是披星戴月、夜以繼日,帶給同學們則是高強度的學習。
如此緊張的學習,如何舒緩壓力呢?
「我是一人愛哭的女孩,學不懂會哭,成績下滑也會哭。」宣漢中學文科45班學生李茂霞說,她今年高考取得616分的優異成績,這份成績與老師們的耐心輔導分不開。理科46班學生楊銳今年高考獲得705分,在學習困境中老師鼓勵他「做個真正的男子漢」,給了他無微不致的關愛。「高考前夕,校長李政軍走進同學們中間,表演自己創作的『減壓操』。」理科46班學生王玉欣說,她今年高考取得707分的好成績,是老師用汗水一點一滴澆灌而成。
「理科46班班平674分,文科45班班平590分,兩個班的學生全部上一本線。」崔軍說,這是一所山區學校創造的一個奇跡。
吃透政策 惠民利鄉
從1961年符必容、牟金昌雙雙考入北大以來,迄今宣漢中學共有83人考入清華、北大。2012年三大「專項計劃」開始推行,2014年在該校貫徹實施,5年中,宣漢中學有40人考入清華、北大。
也許有人會說,宣漢中學優異成績的背後,與國家的教育惠民政策分不開。香港文匯網記者對宣漢中學歷年的高考數據進行分析,該校最近5年考入清華、北大的人數,與過去50多年的人數大體相當。同時,不僅僅是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猛增,2018年該校考入「雙一流」「985」高校的學生高達 575人。從縱向比較,宣漢中學近年升入名校的人數快速增長,確實與國家教育惠民政策分不開。
然而,從橫向比較,近年清華、北大在川「專項計劃」投放指標約為30人左右。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宣漢中學分別有10人考入清華、北大,其中少數為普招生。也就是說,這項面向四川68個縣的惠民政策,宣漢中學獨佔約1/3的指標。
「俗話說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但對大巴山的農家子弟而言,升學是一條捷徑,甚至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李政軍說,為讓三大「專項計劃」惠及廣大農村孩子,該校想盡了一切辦法。
首先,學校管理層和教師吃透政策,實施針對性的培養策略;其次,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微信、宣傳標語等途徑廣泛宣傳,讓政策深入人心;然後,積極與相關高校建立暢通的聯繫渠道,邀請專家學者來校進行政策解讀或指導志願填報。
通過幾年的努力,宣漢中學不僅與清華、北大建立了良好的雙向互動機制,還被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一流大學授牌「優秀生源基地校」。
責任編輯: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