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音樂紀錄片《大河唱》 以搖滾的名義記錄黃河邊的民間藝人

2019-06-27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今年3月份在第十七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上獲得「吳天明製作大獎」的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正在國內院線上映中。來鄭州參加放映活動的導演之一楊植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主創團隊們歷時700天,從源頭無人區出發,沿黃河全境,兵分7路,以零距離跟蹤,360度記錄的方式跟拍西北籍當代藝術家蘇陽和影響其創作的4組黃河沿岸民間藝人。

導演楊植淳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劉蕊 攝

導演楊植淳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劉蕊 攝

據記者了解,《大河唱》源於音樂人蘇陽開啟的跨界藝術創作計劃「黃河今流」。2015年,應《大聖歸來》出品人路偉的邀請,蘇陽把自己的作品《官封弼馬溫》改編為《大聖歸來》宣傳曲。隨著和越來越多電影人的接觸,蘇陽萌生了把西北民間藝人的生活拍成紀錄片的想法。影片由製作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喜馬拉雅天梯》等「爆款」紀錄片的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操刀,清華大學師生和校友為主要班底。

楊植淳告訴記者,此次拍攝過程中他們並未預設主題,而是讓「生活」做導演,與拍攝對像同吃、同住、同勞動。這讓出身城市的楊植淳對鄉村、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他說,非遺傳統文化不是「遺產」,而是活生生地在那片土地上生存著,「為此,沒有必要覺得悲觀,以為非遺要消失了。他們只不過是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土地上存在著。」

導演楊植淳來鄭州參加放映活動。記者劉蕊 攝

導演楊植淳來鄭州參加放映活動。記者劉蕊 攝

據了解,近幾年,蘇陽從法國、美國再到哥倫比亞,想要將中國的音樂帶給世界。蘇陽執著地表達著自我,並尋找著自我與作品之間的關係,用一個民間的角度去詮釋、去解讀黃河和故鄉的文化。他認為,世界化並不是區域的一個概念,而是你的心、你的感受與作品之間的距離越近,就越世界化。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