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廣東省首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在深成功實施

2019-07-10
胡盛壽院士在手術中。記者郭若溪攝

胡盛壽院士在手術中。記者郭若溪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7月10日,華南地區首例,由中國完全自主研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植入術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成功實施。這是國內首例「左動脈瓣置換+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填補了華南地區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領域的空白,標誌着大灣區在應用人工心臟救治心力衰竭患者的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據透露,該技術預計將於明年中在國內上市,價格將是進口同類產品的一半,為廣大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獲新生帶來了希望。

被植入患者體內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記者郭若溪攝

被植入患者體內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記者郭若溪攝

心臟供體來源不足,一直是限制心臟移植手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國,每年約有300-400萬心衰患者在等待做心臟移植,而每年心臟移植手術量僅350例左右,缺口巨大。人工心臟即心室輔助裝置,已成為國際指南推薦的心衰標準化治療方式之一,但由於技術操作難度大,中國一直未開展。因此許多心衰患者在等待供體過程中失去生命救治機會。

王先生今年36歲,4年前活動後胸悶、氣促不適,爬3樓感氣喘,休息時可緩解,2年前,癥狀較前加重,發作次數增加。5月22日,患者入住阜外醫院深圳醫院,住院治療期間,經多學科專家討論評估,該患者有「左室輔助+外科換瓣術」的手術指征。考慮到患者目前病情嚴重程度以及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經與患者商量達成一致後,決定為患者實施「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被植入患者體內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記者郭若溪攝

被植入患者體內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記者郭若溪攝

首例患者已帶人工心臟正常生活25個月

據此次手術的主刀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阜外醫院深圳醫院黨委書記胡盛壽教授介紹,人工心臟臨床中主要應用於三個重點領域,一是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過渡,為心衰患者爭取更多的時間等到合適的供體;二是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臟功能恢復後撤除,患者還可繼續使用自己的心臟;三是為終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長期替代,支持患者攜帶人工心臟長期生存。「目前,第三種情況的使用越來越多。」

胡盛壽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有兩個產品正在進入審批通道,一個是日本技術國內重新組裝的產品;另一個就是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有體積小、生物相容性強、感染風險防控好等優點,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工心臟」,亦稱為「中國心」。

胡盛壽院士講解「中國心」技術 記者郭若溪攝

胡盛壽院士講解「中國心」技術 記者郭若溪攝

「現在人工心髒的三年存活率和心臟移植手術已不相上下,其療效已經接近或超過三年存活率。未來人工心臟使用的範圍會越來越大,甚至會超過心臟移植手術。」 胡盛壽說。據透露,目前該產品已完成了體外測試、動物實驗,在臨床應用階段已成功在國內實施9例手術,首例患者已經帶人工心臟正常生活25個月,預計最快將於明年中在國內上市,價格將是現在美國進口的人工心臟價格的一半,約為60-80萬人民幣。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