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大公報報道,八一建軍節前夕,10位正戰區級將領晉陞為上將。至此,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共有26位現役上將。其中,有參加過越戰的戰鬥英雄,有組建第一支新型導彈部隊的領軍人物,有指揮發射「天宮」「嫦娥」的航天專家,有率領遠洋護航編隊創下多項紀錄的海軍將領,顯示了軍委高層重視實戰統兵和科技強軍的導向。/大公報特約記者 馬浩亮
26位現役上將中,包括空軍上將5人,海軍上將4人,武警上將2人。其餘陸軍上將有15人,其中3人出身火箭軍,1人來自戰略支援部隊。按分佈看,軍委領導層及軍委機關8人,戰區7人,軍種10人,軍事院校1人。負責指揮部隊和管理部隊的戰區、軍種佔據了絕大多數上將席位,這是軍事資源向一線作戰部隊傾斜的具體表現。
戰鬥英雄實戰帶兵
現役上將中,有多位曾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經歷實戰炮火考驗的戰鬥英雄。這符合「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鬥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的從嚴治軍要求。如中央軍委委員兼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西部戰區司令員趙宗岐、東部戰區司令員劉粵軍等,都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對越作戰中立下軍功。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時任連長李作成負傷率兵血戰26天,全連榮立集體一等功,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尖刀英雄連」,李作成也成為享譽全軍的戰鬥英雄。劉粵軍當時也擔任連長,率先頭部隊,承擔排雷排爆等高危任務。他曾手端衝鋒槍英勇突擊,解救出被越軍包圍並已負重傷的副師長。
航天導彈專家受重用
科技強軍是加強軍隊質量建設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導彈、航天等高精尖科技裝備,對軍隊戰鬥力有著一錘定音的重大影響。新晉上將、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李尚福,幾十年來一直在航天系統工作,曾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總裝備部副部長、戰略支援部隊副司令兼參謀長,兼任過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在神舟、「嫦娥」、「天宮」等重大任務中都做出過重要貢獻。
新任軍委後勤保障部部長高津,導彈專業科班出身,參與組建解放軍第一支裝備東風-15導彈的整建制部隊,這是解放軍第一種戰役戰術地對地彈道導彈。2000年,高津參加了在華北舉行的「世紀大演兵」,受到軍委通令嘉獎,被譽為「共和國礪劍人」。2015年底整合了網絡作戰、航天衛星、電磁攻防等新型作戰力量的戰略支援部隊組建,高津成為首任司令員。高津2017年晉陞為上將,目前依然是全軍最年輕的上將。
遠洋護航開展軍事外交
隨著遠洋護航常態化、軍事外交多元化,高級將領的國際視野也在不斷拓展。新晉上將、南部戰區司令員袁譽柏,2013年曾擔任中國海軍第14批護航編隊指揮員,赴亞丁灣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創下了護航時間最長、護航批次最多、與外軍聯合演習場次最多、首次組織水兵方隊參加外國國慶閱兵等多項紀錄。新晉上將、海軍司令員沈金龍,2014年擔任艦艇編隊指揮員,執行中國海軍首次赴美國夏威夷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的任務。
西部戰區司令員趙宗岐有豐富的軍事外交經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任團長時被選調入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學習,隨後被派任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武官。2016年,趙宗岐率團訪問巴基斯坦、緬甸,這是軍改組建戰區後,首次有戰區司令員出訪。
責任編輯:京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