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三沙氣象人 62年堅守南海防災探測

2019-09-30
永興島上的三沙市氣象局。記者何玫 攝

永興島上的三沙市氣象局。記者何玫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何玫 通訊員 安莉)1957年7月1日,西沙永興島上最早的政府部門——西沙氣象站向外界發出了第一份觀測報告。此後的62年間,一代又一代三沙氣像人克服「高溫、高濕、高鹽、高日照」惡劣氣候環境,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風雨無阻地堅守在風雲變化莫測的南海上,向世界傳遞著中國南海的氣象信息。

三沙十年 遍守島礁

西沙多普勒天氣雷達。記者何玫 攝

西沙多普勒天氣雷達。記者何玫 攝

人們心中的海南省三沙市,大多都是碧海藍天,風景優美。然而三沙卻並不僅僅只有美麗,更有令人難耐的高溫、高濕、高鹽、高日照。三沙年均日照時間近3000小時,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常年沒有新鮮蔬菜,飲用水長期依靠補給……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不禁讓永興島上的居民發出「住一日是天堂,住一周是人間,住一月是地獄」的感慨。

孫立在施放高空探測氣球。受訪者供圖

孫立在施放高空探測氣球。受訪者供圖

三沙市氣象局預測減災科科長孫立2009年大學畢業後就選擇到三沙工作,如今34歲的他已在三沙駐守了10年,有人值守的島礁,孫立幾乎都「守」了個遍。孫立告訴記者,預報的基礎在於觀測,數據需每小時上傳,即便遇上狂風暴雨,觀測員也要每小時去一趟觀測場。

島上風大濕氣大,工作久了很容易染上風濕病,很多人外出活動再熱都會穿上長褲。孫立的膝關節也有了風濕症狀,在空調房裡或下雨天都會酸脹疼痛。孫立長期與艱苦孤寂相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精神,成為第九屆192名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之一。

堅守三沙 19年初心不改

南海海域是東南亞國際航運的主航道,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關係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這裡的天氣條件複雜多變,颱風、強對流、海上大風和海霧等災害性天氣頻發,需要不斷增強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因此三沙市氣象局的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

觀測員在西沙進行氣象業務研討(攝於1958年)。受訪者供圖

觀測員在西沙進行氣象業務研討(攝於1958年)。受訪者供圖

三沙市氣象局副局長陳長丘從2000年開始就在西沙工作。他告訴記者,三沙人有個說法:「在三沙躺著都是為國家做貢獻」。三沙設市前,三沙諸島與海南島之間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船,當時島上的生活基本靠補給船維繫。那時的船噸位小,冬天易改期、停航,導致物資緊張。蔬菜吃完了,天天吃南瓜的狀況很普遍。陳長丘回憶,他自己就曾經歷過補給供應不上時,十幾個人分食幾個罐頭的情況。

永興島已4G網絡全覆蓋

自三沙市設立後,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三沙一號」和「三沙二號」補給船已投入使用,每天有了往返永興島與海口的航班;永興島也有了供電網絡,島上居民可淘寶購物;島上的電影院可與國內院線同步免費放映影片;島上不僅4G網絡全覆蓋,甚至還將率先邁向5G時代。陳長丘表示,這一切讓三沙和與海南本島的距離從心理上更近了。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