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何花 深圳報道) 大灣區16項惠港新政涉及科研方面的內容在香港高校科研團隊中受到積極反響。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等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開端,可以預見到,中央如果針對河套地區制定便利性配套政策,可以吸引更多香港科研工作者;此前香港科研工作者北上會遇到儀器通關難、科研人員流通不便等難題,未來則都有望在河套建立全新的溝通制度來解決。
「作為港大在內地的分支機構,我們對這些規定的出台表示非常歡迎。特別是關於兩地合作科研,第14-16條,針對兩地在人才流動、實驗場地及儀器設備配套、生物標本過境等等長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陳嚴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對兩地科研人才的合作,利用國內科研機構充裕的科研基金、實驗場地及設備、人才儲備,及促進香港和內地產學研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未來希望在具體執行層面能夠儘快完善細則,就不同領域及個案的要求提出解決方案,特別是怎樣與現有機制融合,為跨境工作的科學家解除後顧之憂,促進深港兩地醫療科技的共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納米製造實驗室主任陸洋受訪稱,目前大灣區內各個高校之間,尤其是香港高校和內地高校之前的科研合作、共同攻關應該加強。未來在河套的深港科技合作創新區,希望能夠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跨境溝通機制,在儀器設備過境、人員跨境工作流動等方面能夠更靈活,特別是對年輕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機遇。這樣有利於大灣區內部的科研溝通更順暢,激發更多創新活力。
責任編輯: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