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沒有一座城市,像澳門這麼矛盾。
僅有廣州天河區1/3大小,卻藏著25處世界文化遺產;
僅有60萬常住人口,卻要接待每年3000多萬遊客;
既可以在露天咖啡檔裡聊天談心,也可以在豪華賭場裡一擲千金;
400多年默默無聞,卻在這十幾年間躥至亞洲最富的地區之一。
澳門很小,澳門很大。
澳門很快,澳門很慢。
澳門很新,澳門很老。
澳門為什麼會這麼矛盾?
我們試圖從近100年的100張照片中,這座小城蛻變的原因。
1975年 澳氹大橋上的雙層巴。1919年澳門開始有公共汽車,名為「自由車」。到1925年,稱「街坊車」。1927年成立澳門歧關公司,承辦全澳公共汽車服務。
很難想像,一個如此之小的城市裡,卻藏著如此之大的世界。
澳門的矛盾,來自於身份的變化:
從南海小漁村,到葡國殖民地,再到特別行政區,和如今的大灣區城市。因大航海而興,又在四個世紀年後,因大灣區再次面向海洋。
因海洋而興的城市,注定是包容的:
大腹便便的商賈,爛醉如泥的水手,失落的文人,逃難的難民……
每個人都在長久的漂泊之後,希望在這裡有個安定的家。
澳門極盡繁華卻不失生活感,或許來源於此。
更難得的,是澳門的這種包容沒有歲月感。
澳門不是蹣跚的老者,不是壯志未酬的中年,倒像是一個有故事的少年。
他沒有在沉浸在過去的歲月裡,沒有滿腹抱怨、悲春傷秋。
而是心懷希望和勇氣,目光堅定,大步向前。
他肯定有困惑,會迷茫,要面對挑戰,要證明自己。
他也有穩定的社會系統,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有更具本土意識的澳門人。
這一切,來的正是時候。
澳門二十,正當時。
來源:「那一座城」公眾號
責任編輯: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