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學者:中美經貿協議無排他性 絕非強買強賣

2020-01-18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周琳 北京報道)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擴大貿易是最為重要的章節。中國同意在製成品,農業,能源和服務貿易四方面,以2017年的進口額為基數,在未來兩年內增加購買2,000億美元的商品購買量。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對本網指出,協議的達成是中美經濟互補性強,滿足雙方利益的結果,增加的購買量可填補貿戰兩年的下降缺口。她強調,中美協議對其他國家沒有排斥性,雙方是在做市場的增量,而非零和博弈。貿易協議講求的是公平對等,絕不是強買強賣。

2017年,中國購買了1,86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理論上,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出口應在2020年攀升至2,630億美元,在2021年攀升至3,09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都將標誌著美國對華出口的創紀錄增長。

「2000億一定是經過審慎的測算的,中國市場有足夠的需求。」劉英指出,這份協議基本滿足了雙方的期待,中美兩國高度的互補性達成了協議的成果,考慮到增量能夠填補前兩年下滑的缺口,中國是可以接受的。

以農產品為例,增加進口肉、棉花等農產品,也有利平抑中國的物價,促進消費升級和進口的多元化。劉英詳析,中國去年物價持續高企,12月份CPI上漲4.5%。而美國作為世界肉類生產第一大國,進口牛肉等有助緩解中國物價水平,滿足國內需求。同時,美國作為棉花全球第一生產大國,中國作為紡織大國,更多的棉花進口也有助中國紡織業的發展,降低棉花成本。此外,進口穀物主要是用於調節餘缺,並不能影響中國主要糧食自產的事實。

在服務貿易方面,劉英指出,中美服務貿易一直處於逆差狀態,擴大服務貿易有助倒逼中國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當前,中國進口美國的知識產權費實現了雙位數增長,而中國到美國的商務旅行和旅遊增長快速,兩者加總就可以輕鬆滿足2020年128億美元的增長目標。

針對美媒對協議所謂「約束執行不足」的詬病,劉英表示,貿易是雙方優勢互補,互通有無,協議表達了雙方合作向好的意願,而不是貿易上的錙銖必較。「中美兩國擴大貿易的前提是美方降低了中國進口關稅,不僅如此,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沒有指令性、指導性計劃,更不會有財政補貼。」因此在製成品、農業、能源和服務領域,如果美對華商品不能達到質量、技術、價格上的要求,中方也不會購買,或者就會鼓勵美國擴大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

在第一階段協議簽署後,特朗普將前往北京開展第二階段協議談判。劉英指出,第二階段協議的談判還要看第一階段的達成情況,會涉及更多中國國企改革問題,美方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包括在降稅、實體名單、長臂管轄等方面。

責任編輯:咩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