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宋偉 大連報道)「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日前在中國南海完成TS16航次科考,由其搭載的三種國內首創深海原位螢光傳感器工程樣機,先後11次進行水下試驗,最大潛深3497.6米。今次勘探試驗為中國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多學科研究提供了重要原始數據,標誌著深海極端條件下應用原位螢光探測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研究員耿旭輝介紹,該系列傳感器包括深海原位葉綠素螢光傳感器、深海原位微生物螢光傳感器、深海原位多環芳烴螢光傳感器,均為國內首套。其中,深海原位微生物螢光傳感器也是國際上首套該類型儀器。海試前,三款傳感器均通過淨水壓力試驗,最大工作深度4500米。
本次海試中,深海原位葉綠素螢光傳感器進行5潛次海底試驗,最大試驗深度3497.6米;深海原位多環芳烴螢光傳感器進行3潛次海底試驗,最大試驗深度3340米;深海原位微生物螢光傳感器進行3潛次海底試驗,最大試驗深度2371.4米。該系列傳感器分別測量了南海海水中從海平面到海底整個剖面的葉綠素a、微生物和多環芳烴的濃度。
耿旭輝表示,原位探測深海中葉綠素a的濃度,反映了深海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或現存量,是計算初級生產力的基礎。原位探測深海中微生物的濃度,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衍生的經濟價值。原位探測深海中多環芳烴的濃度,有助於勘探海底原油溢油,具有重要的能源勘探價值。
今次成功海試的三種傳感器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關亞風研究員、耿旭輝副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深海所共同研製。大連化物所負責螢光傳感器研發,深海所負責耐壓水密封外殼研發和海試。
責任編輯: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