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兆棟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今年4月1日,滙豐控股突然宣佈,取消派發去年末期息及今年全年亦不再派息,在香港金融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滙豐失信股東,激起香港眾多小投資者的義憤和眾怒,造成了很壞影響,至今一個月了并未平息。
突然變卦 首開惡例
3月11日,滙豐發出致「各位股東:2019年第四次股息」正式函件,開宗明義寫上:「2020年2月18日,董事會宣佈派發2019年第四次股息每股普通股0.21美元(股息)。於2020年2月28日(記錄日期)已登記於主要股東名册、分册內的股東將於4月14日收取股息。閣下可選擇以三種貨幣(美元、港元或英鎊)收取現金股息,亦可選擇收取新股代替股息。」

滙豐失信股東,激起香港眾多小投資者的義憤和眾怒,造成了很壞影響(中通社資料圖片)
這份信件是在滙豐於2月27日除息日後十三天發出的。其後滙豐(00005)的股價已經反映了派息後的價位,也就是眾多小股東只等到4月14日的股息打入銀行(或股票)户口。按照上市公司規定,股息是股東的利益,属於個人的資金、資產收入,法律保護個人合法的財產不受侵犯和侵害。
然而,到了4月1日,滙豐突然借口「其主要監管機構英國審慎監管局的直接要求」,而作出不派去年末期息及今年全年亦不再派息。這個消息恍如晴天霹靂,旋即在香港、在國際銀行金融界引發一片嘩然。尤其是香港依靠、甚至依賴股息维生的小股東們反應特別強烈。4月6日,在「滙豐小股東權益大聯盟」成立活動中,有两位小股東聲淚俱下地哭訴:滙豐如此背信棄義的做法不得人心,呼喊「等緊錢救命!」大聯盟并提出三個訴求要滙豐及時回應。舆論更是嚴厲指責:匯豐此舉等同「金融騙局」、近似老千行徑、猶如半路行劫。
滙豐此時似乎發覺闖了祸,備受壓力。4月13或14日,滙豐控股新任行政總裁祈耀年,急忙發出《滙豐致香港投資者的信》。在這封中丶英文的信末,竟然連寫信的日期都欠奉,足見當時急於補鑊的急切心情!但成效究竟如何呢?只有天知道……
百年銀行 何以犯錯
滙豐是一家老牌的英資銀行,成立於1865年,同年開始發行鈔票。1866年根據《香港滙豐銀行條例》,在香港註册為有限公司,同時在上海設立分行。1885年,滙豐和渣打两家銀行成為香港僅有的两家發鈔銀行。香港沒有中央銀行,滙豐歷來擔任半央行的角色,地位特殊,所有香港銀行都必須在滙豐開設户口,滙豐實際上成了香港銀行的銀行。因此,滙豐對香港各銀行的資產及財務狀況了如指掌。滙豐控股集團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之一。
儘管滙豐在香港銀行的業務佔有率高達五成或以上,但在以前,在倫敦金融中心,香港滙豐銀行却一直被視為一家殖民地資本的銀行。滙豐從1959年起,陸續收购有利銀行、恒生銀行51%股權(後又增持)等,直至與米特兰銀行於1992年3月17日,香港股市收市後宣佈合併。人們才清醒知道,這次合併是英資淡出香港,把資產逐步轉移至英國的重大部署。而在此之前的1990年12月17日,滙豐就宣佈在英國成立滙豐控股有限公司,已經變相遷册英国了,成為一家由英國人管理的國際化銀行。然而,盡管滙豐的大多數股東都是香港華人,但由於受到《特別法例》及《公司章規》的保護,任何股東都不得擁有超過1%的滙豐股權。因此,匯豐的控制權不會落在華人身上。
如今,滙豐又是一個回馬槍,先聲奪人,殺得香港金融界大跌眼鏡。其間是不是在演什麼「雙簧」,目前還不得而知!然而,滙豐此舉,却已嚴重地削减了廣大股民們对它的信心和信任,也大大侵蝕了百多年來積累起來原本還不錯的商譽、信譽和聲譽。只要認真地反躬自省一下,就會理解筆者的這些無忌忠言。實在不希望滙豐知錯不改。言而無信,豈能服眾啊?!
及時糾錯 善莫大焉
滙豐此次攔截和扣留股東們應得的股息權益,於情、於理、於法都说不過去。《滙豐控股有限公司2019年報及賬目》中顯示,香港業務的盈利,佔滙豐利润的大部分來源。在滙豐的全球網络中,香港佔35%,相當於英国29%加欧洲其他地區的8%;是亚洲其他地區10%及北美洲10%的各三倍半。然而滙豐并沒善待香港的投资者們,反而虧待了香港的小股民,真是情何以堪哪!
4月24日上午,滙豐控股2020年股東周年大會於英國倫敦舉行。滙豐集團主席杜嘉祺先生在會上表示:「約四成股東都是小投資者,主要來自香港和英國, 很多都直接或間接依賴股息作為穩定的收入來源。」我想,杜先生的這一番話,英國監管當局的執事先生們可能也聽到了。
中國有一句老話:「寧犯天條,不犯眾怒」。筆者呼吁,匯豐當事者們,請不要忘記去年年報及賬目中作出的承諾,「為此, 我們有責任保障客户與社區的利益,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性」。歷史上,被昵稱「約翰牛」的英國人,素有貴族、紳士們的風度。在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諸多名篇中,不乏如此的風範啊!
「建立聲名要二十年,但五分鐘就可以毀掉它。」何况,滙豐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啊!珍惜信譽、及時糾錯、此其時也。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