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浩亮
不尋常之年的不尋常兩會即將舉行。之所以說2020年極不尋常,一是因為其本來就具有多重特殊意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脫貧攻堅衝刺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二是因為新冠疫情打亂了原本的發展節奏。
按慣例,今年秋季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研究通過有關「十四五」的文件。因而,今年全國兩會面臨着承前啟後、兼顧長遠與當下的多重任務,既要根據疫情適度調整經濟發展目標、部署,又要立足改革開放全局,為「十四五」規劃匯聚眾智,預作更為精準、更具針對性的排兵布陣。
按照正常節奏,在今年順利實現全面小康與脫貧攻堅之後,「十四五」將在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之下,繼續在中高速增長軌道上提質增效、穩步換擋。如今,充分應對「疫後綜合症」,將成為「十四五」的重要着力點。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日前撰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國內來看,中國經濟面臨數十年來最為艱巨的壓力挑戰;醫療衞生、應急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民生欠帳和治理短板凸顯。放眼國際,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資金鏈帶來全方位的直接衝擊,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這就要求「十四五」更加有的放矢。一是以更大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應對「疫後綜合症」並非一朝一夕,很可能會貫穿整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間,還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改善營商環境,釋放市場活力。發揮大灣區等區域經濟的牽引支撐作用,繼續壯大疫情期間逆勢上揚的數字經濟等新業態。
二是加大民生領域的補短板、清欠帳力度。充分利用防控疫情的經驗與教訓,健全公共衞生服務、應急處置、困難群體救助、物資儲備供應、就業幫扶體系,提升與經濟大國地位協調相稱的社會治理水平。
三是擴大高水平開放,做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長期準備。疫情寒冬當前,中國要踐行大國責任,加強國際合作,抓住有利時機阻擊逆全球化和單邊主義浪潮;更要密切關注局勢變化,緩釋外部衝擊影響,在未來的國際格局塑造中佔據有利機遇。這將是「十四五」期間的一項重任。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