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評論:不畏浮雲遮望眼

2020-05-26

【文匯網訊】文/唐一澗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中國經濟,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出現了自1992年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內地有人開始悲觀:快速行駛的中國經濟巨輪是否就此擱淺?西方有人藉機造謠:中國經濟遭受重創,開始走向蕭條和崩潰。

如何客觀看待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談到所在地區所在行業經濟改革的新舉措、產業升級的新動向、市場消費的新模式、產品出口的新機遇,無不信心十足地認為,儘管當下中國經濟因疫情等因素承壓,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五大要素支撐中國經濟向好

代表委員們談到的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五個方面:

韌性強。由於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巨大,中國經濟在歷次全球性與地區性經濟危機中都表現出較好的韌性,在危機之後都出現了相對較快的發展。從發展空間來看,中國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人均生活水準,尤其是消費升級類的醫療、衞生、養老、健康、保障,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比較大,發展不平衡,後發優勢可持續釋放。以城鎮化為例,2019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突破60%,但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都在80%以上。按照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水準,城鎮化率在未來一段時間每年提升一個百分點,都將帶動投資和消費的快速增長。從市場潛力來看,中國人口接近14億,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近4億,是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這樣龐大的人口規模特別是中等收入群體,必將帶來旺盛的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以汽車為例,中國現在每百戶家庭的汽車擁有量不到35輛,而美國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220輛左右,歐洲和日本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150輛左右。世界汽車廠商都看好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2萬億元,進出口總額達31.5萬億元,正在向世界第一大零售市場邁進。

動力足。疫情衝擊既改變不了要素的總量,更改變不了要素的組合方式,因而也改變不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我國經濟結構日益優化,緣於要素組合效率的不斷提升,這是長期市場化改革與技術創新所形成的。

首先,改革開放和創新的紅利在不斷集聚,還將繼續釋放。中國目前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口超過1.7億,這個數字比日本的人口還多4000萬左右,是非常巨大的人力資本。2019年中國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為2.19%,科技發明的專利申請量居全球第一,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為59.5%。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發佈的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14位,比上一年前進了三位。

其次,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數字經濟的良好發展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疫情的負面影響。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預計達35萬億元,佔GDP比重35.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二。中國4G用戶達12.7億,處於全球首位;5G已覆蓋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文化傳播等十餘個領域,形成了上百個創新應用場景;零售業多達35.3%的業務都在網上完成,移動支付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疫情期間,8.6億網民行為被重塑,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娛樂等成為新選擇,這一現象有望助推中國加速建設數字經濟強國。

「底盤」穩。中國經濟有強大的實力去對抗風險。在17年前的「沙士」中,中國以實際行動和卓有成效的應對方案既有效化解了來勢洶洶的疫情,又實現了經濟增長。今日中國經濟實力較17年前已有大幅提升,應對疫情有更加充足的底氣和實力。2003年中國爆發「沙士」時,GDP總量是1.66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佔世界經濟總量的4%;而2019年中國GDP為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佔世界比重超過16%。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聯合國500多種工業產品分類目錄中,中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品類超過40%。中國擁有結構最健全的供應鏈集群、數量最龐大的產業工人、服務最完善的銷售及物流體系,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中國的營商環境持續得到優化,企業在中國註冊登記所需時間大幅縮短,開辦企業平均只需5天;2019年中國新登記註冊企業數量大幅增加,日均新登記企業達1.99萬戶;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繼2018年從此前的78位躍升至46位,2019年再度升至第31位,連續兩年成為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之一。

工具多。我國財政金融體系總體上是健康的,無論是總量性、結構性,還是數量型、價格型的政策工具,無論是提高赤字率、擴大政府債務等財政政策,還是增加流動性、疏通貨幣傳導機制、降低融資成本等貨幣政策,都有充足彈藥。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應對舉措系統有力。財政部推出社保費用減免政策,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增加貼息資金規模;人民銀行下調逆回購利率和MLF利率,設立8000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增加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央行、證監會等五部門支持疫區企業通過綠色通道發行債券融資,為醫藥衞生類股權私募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備案開闢綠色通道;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推出提供到期貸款放寬限期、無還本續貸、線上智能金融服務、加大收費減免力度等舉措,支持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和復工復產……豐富的政策工具支撐中國經濟釋放出更大發展潛力。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又聚焦三大攻堅戰、「六穩」工作、「六保」任務,進一步加大了政策力度。

制度優。出色的領導力、強大的凝聚力、高效的動員力、堅定的執行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生力。越是在遭遇突發事件、越是在困難時,越能激發這些內生力的巨大能量。我國戰疫的初步勝利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又進一步提出依靠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提出擴大內需戰略,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一代資訊網絡建設;提出推進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這些都將有力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日,有關部門和機構公布最新統計數字,今年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表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基本實現了比較全面的復工復產;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0.7%,扭轉了前一季度同比下降6.5%的態勢;全國運輸生產指數降幅較3月收窄6.6個百分點,其中貨運已基本恢復至去年同期水準;挖掘機利用小時繼3月份恢復正增長之後,同比增速高達34.3%,創2018年2月以來的歷史新高,反映基建需求強勁。這些數據的顯著改善,反映抗疫情、穩經濟的系列政策正在收到積極成效。

西方妖魔化中國不會得逞

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最新一期《2020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下降到-3%,其中美國下降-5.9%、歐元區下降-7.5%,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是1.2%的正增長。IMF更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9.2%。不管IMF預測精確程度如何,可以發現,國際組織和學術機構對中國經濟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是有基本共識的。

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曾在《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一書中指出:「在歷史發展的任何階段到處都有人對他們的對手錶示懷疑和不信任,這可以被看作是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的直接前身」,「如果一種思想與產生這種思想的現狀不符,這種思想就是烏托邦」。當前,西方意識形態不但變成了烏托邦,而且正在演變成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藉疫情將中國經濟前景「妖魔化」。如何客觀看待中國經濟發展、準確判斷世界經濟走勢,世界各國人民要擦亮眼睛,不為「病毒」所侵,不為「浮雲」所擋,不被謠言所惑,任何時候都作出冷靜的觀察、科學的分析、理性的判斷。

來源:大公報5月26日A12

責任編輯:glory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