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重回文學現場 雲遊大家故居

2020-06-11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報道)「回到文學現場,雲遊大家故居」,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起的直播活動在整個疫情期間帶領數百萬讀者在線觀覽作家故居,既滿足了疫情期間社會的文化需求,豐富了觀眾的精神生活,同時也帶動了讀者的閱讀熱情,使萬千讀者重回文學現場,觸摸歷史記憶,更加深入地感受文學的魅力。

整個五月,「回到文學現場,雲遊大家故居」系列直播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場活動。人民文學出版社放眼文化生活,攜廣大讀者跟隨最專業的講解團隊一起深度遊覽了老捨紀念館、沈從文故居、蕭紅紀念館、巴金故居、魯迅博物館等文化名跡。據統計,直播活動累計觀看人數已超過370萬。網友讚歎道,這種形式和內容太好了,讓沒有機會沒有時間去現場的讀者可以直接去瞭解大師們更多的故事。

雲遊老捨故居 (手機截屏)

雲遊老捨故居 (手機截屏)

在老捨故居 走進最真實的老捨

「看了雲遊故居系列,才瞭解老捨先生過著多麼簡單又自律的生活」。一位讀者在直播間留言道。雲遊老捨故居的主講人何婷,是北京老捨紀念館資深館員,2005年起在館內工作至今。

鏡頭跟隨著她,讀者跟隨著鏡頭,從老捨故居的一草一木中窺到了不少「冷知識」,仿若又重新認識了老捨一般。

進入故居後,穿過影壁便能看見兩棵高大的樹,何婷指導著第一視角的直播鏡頭:「我們能不能轉個圈,環繞著看一下。」1953年,老捨夫婦親手種下了這兩棵柿子樹,每到10月,薄皮的小圓柿子綴滿枝頭,紅彤彤的很好看。「因為有這兩棵柿子樹,老捨夫人給這個院子起名字叫『丹柿小院』。」講到這兒,何婷笑著補充:「丹是紅色的那個『丹』。我以前講的時候有小孩問我,有兩棵柿子樹,為什麼叫『單柿小院』不叫『雙柿小院』?所以我每次都要加一句解釋。」

客廳的牆也是有故事的。何婷介紹道,老捨買下四合院的時候比較急,搬進來的時候未做過多裝飾,只是刷了一下牆,補了一下缺漏。家人不太滿意,覺得牆花得厲害,老捨卻說,這就像一個天然的山水畫一樣。老捨喜歡國畫,所以他把這面牆當作他收藏國畫的展示牆,在他還在世的時候,他會在這個牆上放三四張不同的畫作。

雲遊老捨故居 (手機截屏)

雲遊老捨故居 (手機截屏)

對一個作家來說,書房就是他戰鬥的真諦。在書房的書桌上,老捨完成了他在1950年之後的所有作品,包括《養花》、《貓》、《草原》等選進語文課本的散文,還有《茶館》和《龍鬚溝》。

何婷介紹道,老捨的生活非常規律簡單:6點多起床,起床之後先打一套拳;飯後在書桌上寫作,每天必寫2000到3000字不間斷;12點吃午飯,下午出門處理公務;6點吃晚飯,飯後聊聊天看看書,10點就睡了。

「我帶孩子一起跟著雲遊了老捨故宮,希望能夠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一個關於作家最真實最樸素的印象。」一位讀者看完直播後留言道。

直播當教材 雲遊中找到閱讀坐標

另一位讀者則帶領全班同學一起「雲遊」蕭紅故居。「《呼蘭河傳》有一部分入選語文教材,當得知要走進蕭紅故居的消息,第一時間將鏈接分享給同學,同學們在書中讀來的場景、食物,終於在故居中找到了坐標,這樣的閱讀是高效的,深刻的。」

在「雲遊蕭紅故居」現場,不僅有蕭紅故居紀念館副館長葛洪偉,更有蕭紅研究學者、黑龍江省蕭紅研究會副會長、《蕭紅全集》主編章海寧全程偉大家講解直播。

蕭紅故居的後花園

蕭紅故居的後花園

讀過蕭紅《呼蘭河傳》的朋友們都會有很深的印象,後花園是蕭紅童年一直跟她祖父在一起玩耍的地方。在夏天的時候這個後花園裡面是另一番景象,裡面會種很多蔬菜,比如豆角、黃瓜,沿著這個牆邊還會有向日葵、倭瓜。

章海寧說,今天我們雲遊蕭紅故居,天空是陰陰的,但平時後花園的天空確實很藍,又很高。拍一拍土牆,土牆也會有回聲,土牆也在說話。

蕭紅在後花園的天地裡一切都是自由的,她說「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一樣,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一樣」,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黃瓜願意開花就開花,所有都是自由的。「蕭紅寫後花園絕對不是寫一個菜園這麼簡單,她時說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怎麼能夠獲得超越生命的自由。」

蕭紅研究學者、黑龍江省蕭紅研究會副會長、《蕭紅全集》主編章海寧直播講解 (人文社供圖)

蕭紅研究學者、黑龍江省蕭紅研究會副會長、《蕭紅全集》主編章海寧直播講解 (人文社供圖)

章海寧隨後來到蕭紅故居的西院,穿過一個短短的葡萄籐架起的長廊,葡萄籐的葉子已經長出來了,旁邊結出了小葡萄粒。「在蕭紅小的時候,故居院子裡有一顆很大很大的榆樹,蕭紅經常在這個榆樹下玩,她描寫她家後院的時候說,颳風的時候,風一來了大榆樹先嘯,就是說颳風的時候大榆樹好向也在唱歌一樣,蕭紅的文字有很多特別神奇的地方。」

聽著如此美妙的講述,蕭紅故居的一草一木彷彿都在講著故事般,「這真的是一場文化之旅,歷史之旅。參觀蕭紅故居是我多年的心願,沒想到疫情當前,我竟然通過雲遊故居的形式圓了我的夢,我感覺很幸福。恰逢今日小滿,雲遊蕭紅故居,就是我的小確幸。」一位讀者如此留言道。

在講解中,章海寧提及,蕭紅死的時候只有31歲,她去世後葬在了香港的淺水灣,後來遷到了廣州的銀河公墓,1992年蕭紅故鄉人民在西崗公園給蕭紅做了一個紀念碑和青絲墓。聽到這裡,有網友便留言道,「很喜歡淺水灣這個名字,第一次聽這這個名字好像是在張愛玲的作品中,而今天聽到,則有了一絲寒意。」

在巴金故居 讀懂巴金大愛

位於上海的巴金故居 (直播截圖)

位於上海的巴金故居 (直播截圖)

雲遊第四站來到了位於上海的巴金故居。巴金故居資深館員、宣教部負責人茹佳介紹,巴金先生在這裡所作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隨想錄》,這個小院見證了一代文學大師後半生的生命歷程以及中國文學的許多風風雨雨。

巴金先生所居住的地方雖有車庫,但它其實從來沒有擔任過這個功能,它一直是作為巴金先生家的一個藏書室和儲物間使用的。在這裡影壁上面有一段話,這是巴金先生的手跡,他曾經這樣寫過「在我的心目中有一個願望,我願每個人都有住房,每張口都有飽飯,每顆心都得到溫暖,我想擦乾每個人的眼淚,不再讓任何人拉掉別人的一根頭髮。」可以說這個願望,這種大愛一直伴隨著巴金先生整個人生,巴金先生一直把這種最真摯、最善良,對人類的這種大的愛表現在他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

巴金先生家的客廳是主要的接待賓客的場所,這裡也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像巴老獲得前蘇聯人民友誼勳章、意大利的但丁國際獎等等,這些獎項都是在這個房間裡親手交到他的手上。「一到這個環境,大家可能對旁邊的書,還有這些沙發比較感興趣,當然很多的大家,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名字,他們的主人都是在這裡曾經圍坐暢談的,像他的好朋友曹禺、沈從文、唐弢、柯靈、王西彥、辛迪、張樂平等等這些著名作家和畫家們以前經常一起圍坐在這邊沙發上聚會、暢談。」茹佳介紹道。

在巴金故居,巴金寫作用的紙筆 (直播截圖)

在巴金故居,巴金寫作用的紙筆 (直播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巴金《隨想錄》的很多重要篇章是在一張小桌上完成的,「這個桌子特別小,可能比現在小朋友們的學子桌還要稍微小一點。」

參觀過程中,大家有種感覺,巴金先生家到處都是書,在哪個角落都有書。茹佳解釋道,「以前在我們目所能及的這些空曠的場地上都堆滿了摞得很高的書籍,中間留一條小道供大家通過。實際上他的藏書,把他捐贈給各個圖書館和大學的書籍全部加起來的話,可能會達到七八萬冊之多,我們在2011年整理故居的時候,整理出來的藏書將近四萬冊,你們現在所看到的也只是這些藏書當中比較少的一部分,三樓書庫裡面還有很多很多藏書。」

放眼古今中外四大板塊 穿越時空「雲遊」外國文學名家故居

現代文學館副館長、知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李洱稱:「通過親眼見證這些文學大家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寫作環境,來切身地感受文學,拉近自身與文學的距離,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知名作家、導演祝勇稱:「一個時代的物質載體可以折射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通過回到作家們生活過的實地實景去感受他們的人生,走進他們的創作,本身就對深入瞭解文學作品中的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有著極大的幫助。」

雲遊故居系列直播現場

雲遊故居系列直播現場

從6月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將繼續帶領讀者「雲遊」郭沫若故居、茅盾故居、趙樹理文學館、孫犁紀念館、魯迅紀念館、朱自清故居、艾青詩歌館、姚雪垠文學館、李劼人故居、冰心文學館、海子故居、陳忠實故居等文化景點,在未來,「回到文學現場,雲遊大家故居」系列活動將放眼古今中外四大板塊,穿越時間「雲遊」古典文學名家故居,穿越空間「雲遊」外國文學名家故居。「雲遊大家故居」系列直播活動總策劃、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助理宋強表示,希望借助雲遊活動,架起文學和現代熱愛直播的青年人之間的溝通橋樑。

責任編輯:Noah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