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江鑫嫻 北京報道)「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7月16日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現身其中的既有趙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等帝王將相,也有王原祁、王時敏李清照等才子佳人。展覽共展出國博收藏的50餘件(套)展品,從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畫的歷史、文獻與美學價值。據悉,今次展出的明清肖像畫全部是深藏於國博庫房沉睡多年從未展出過的作品。
在展廳中,觀眾可以一睹部分歷史名人的真容。其中一直被傳是「鞋拔子臉」的朱元璋,亮出了標準像。在一幅由晚清民國時期畫家俞明所繪的《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中展示了朱元璋的正形像。專家表示,這是朱元璋較為標準的畫像,系其壯年形象。展廳里還有一幅《明太祖朱元璋異形像》,圖上無款,但專家從畫風上判斷為明代作品。在這幅畫中,朱元璋的臉頰變形拉長,下巴向前凸出,臉上不同程度地布滿黑痣,「鳳眸龍頭,黑痣盈面」,與俞明所繪的正形像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趙匡胤、成吉思汗、康熙、李清照、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的畫像也都在展廳中齊亮相。
據今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介紹,明清肖像畫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收藏特色之一,國博現有館藏明清肖像畫近千件,涉及類型多元,涵括帝王皇族、名臣、名士、閨秀和學者像傳等,以前從未作為專題展出過。此次展覽主要以帝王·皇族、雅集·行樂、名臣·名士·閨秀、學者像傳等四個單元來展示了50餘件(套)展品,觀眾藉此既可略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肖像畫特色,亦可了解明清時期肖像畫的嬗變與演進歷程。
劉萬鳴表示,肖像畫是中國畫門類中最為古老的一個畫科。因其側重人物面貌的描寫,故又稱之為寫真畫、傳神、寫照、傳寫等。最早自上古至西漢便出現肖像畫的雛形,從六朝到唐宋,形成了肖像畫的成熟時期。到了明清兩代,肖像畫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獨立時期。這一時期的肖像畫,寫實和寫意兼具,宮廷與民間並行,並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期。明清時期在商品經濟發展與社會思潮多元的大背景之下,肖像畫不再是宮廷權貴與上層社會人物的專享,庶民人物也成為肖像畫的主角。除宮廷畫師專繪帝後、功臣、歷代明賢肖像畫外,應民間日漸增長的肖像畫製作之需求,大量的民間肖像畫家應運而生,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職業畫家。
另據劉萬鳴介紹,肖像畫若按類型,可分為宮廷肖像畫、歷史人物、文人肖像畫和民間肖像畫等幾類。宮廷肖像畫主要包括歷代帝王、後妃御容,用以供奉、祭祀、瞻仰;記錄並展現帝王形象及生活情態;歷史人物肖像畫包括歷代聖君賢臣像、紀功頌德的功臣像,有「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文人肖像畫表現文人個性與精神,或由他人來繪,或由像主自繪,以表現文人情趣的行樂圖和雅集圖為主;民間肖像畫多以表現先輩音容笑貌的容像為主,具有祭祀、紀念的功能。
在明清肖像畫中,「形似」的藝術理念被發揮到極致。在實用性的社會功能大行其道的明清肖像畫中,他們側重的是「以形寫形」,是「形似」。這種寫實、重形的創作理念是明清時期絕大多數職業畫家的價值取向,也是他們適應受眾需求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在肖像畫中,觀眾不僅能看到畫風與審美趨向的嬗變,更能看到服飾、禮制、官制以及社會生活的變遷與特色。透過這個展覽,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肖像畫的藝術特徵與文化背景的遞變,從而對明清時期以人物肖像為主導的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洞悉與解讀。
責任編輯:No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