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現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經不會講、講不好上海話了,這讓我非常擔憂。」據青年報報道,日前,在上海市政協召開的專題會議上,市政協委員、上海滬劇院演員馬莉莉將這個話題一拋出,就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不少委員認為,「規範和保護上海話已經被提上日程,而最重要的,是弘揚上海城市文化,留住城市之魂。」
馬莉莉委員告訴記者,早在市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她就提交過保護上海方言文化的提案。「雖然現在學校裡沒有硬性規定,不許學生在學校裡講上海話,但是目前學校主推的還是普通話。」馬委員告訴記者,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很多上海小囡已經不能夠全部用上海話和別人溝通了,而她們滬劇團——一個完全靠滬語表演的藝術團隊,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所以說,現在上海話的問題不僅僅是要保護,還面臨規範的問題。」她認為,由於受到了普通話、外語、周邊地區方言的影響,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能講原汁原味的上海話了。
「保護方言,其實就是保護上海城市文化,因為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我很難想像,一個不會講上海話的人,他如何去唱、去聽滬劇,而如果失去演員和聽眾,這門藝術又如何才能傳承下去?」馬委員認為,滬劇、上海滑稽戲等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與方言的關聯度非常大。
在聽聞本報曾經報道過專家已經編纂了「上海話大詞典」,並推出上海話輸入法,以推行、保護上海話後,馬委員認為,「這還不夠。我建議,能否在電視台和電台方面,每天花半個小時用本地語言播報新聞,以規範、傳播上海話?」馬委員認為,不少外地來滬工作的人員也有學習上海話的需求,但是苦於沒有好的教材。如通過播報新聞,「比如新聞坊,它的背景就是石庫門,很有上海味道,說的也是上海新聞,如果再配上原汁原味的上海話播讀,肯定會大大利於標準上海話的推行和保護。」
馬委員稱,她目前正在考慮,聯絡其他委員,再次提出規範和保護上海方言文化的提案,因為「作為一種城市文化,上海話不應就此湮沒、變形。」
「上海話的產生和發展乃至消逝都與這個城市的發展有關,應該順其自然。」市政協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熊月之認為,隨著上海的發展,還會產生新的上海話。比保護上海話更重要的,是保護上海城市文化中的一些優秀元素。將這些元素保護、傳承下去,培育與深化上海獨特的城市文化特色,這才是上海文化的靈魂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