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從事紅山古玉收藏近40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紅山文化珍寶館館長任楠,最近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鑒定法」,在收藏界被稱為鑒別紅山古玉「任楠方法」。
據瞭解,任楠的「史前古玉十二字鑒定法」是對史前古玉進行傳統「眼學」鑒定與高科技鑒定並舉。這12字是:淨、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神。
所謂「淨」的對立詞是「髒」,髒乎乎、乾巴巴或爛得渾身都是窟窿是造假者慣用的手段;「熟」的對立詞是「生」,也像人的成熟一樣,可看到也可觸摸到;「肥」,就是玉中的沁,分為內部肥和外部肥,內部肥是一種虛白的、雲霧狀的,這種沁是仿製不出來的,外部肥在玉的外部呈獻不規則的像雞胸板油一樣,也是人為做不出來的。
「孔」是指紅山玉器表面受侵蝕後留下的「微孔」,它需要在放大後才能看到,這是在紅山玉器鑒別中最先提出的鑒別方法。這種「微孔」非常神奇,在高度放大鏡的觀察下,孔內的結晶會呈現出一個絢麗多彩、極其壯觀的微觀世界。
「次」是指古玉表面會生成「次生物」。所謂次生物,就是在玉上的一些顏色、成分都不相同的物質,有的還會導致玉的變質。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埋在地下幾千年,必然形成次生物。它是隨著紅山古玉年代的推移而不斷「長」出來的,這也是造假者造不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