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航空製造被形容為「現代工業之花」,而「大飛機」更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我國大飛機項目公司11日的揭牌成立,也拉開了一幅宏闊的產業前景畫卷。
新任大飛機公司副總經理的ARJ21項目公司總經理羅榮懷對記者說,研製大飛機本身,也許很多年都掙不到錢,但這個研製的過程,卻能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產業拉動和經濟增長。日本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將民用船舶業對產業拉動以1元錢計算,那麼家電為45元,汽車為80元,而大型客機為800元;同時,從投入產出效益來看,每向航空工業投入1萬美元,10年後大約可以產生50萬至80萬美元的收益。
美國蘭德公司一項研究表明,由飛機技術派生的衍生產品的銷售額,是航空產品本身銷售額的15倍,而航空業帶動技術升級、產業延伸的效應則更大。
中國生產力學會會長王茂林認為,一架大飛機由300萬到500萬個零部件組成,這些零部件需要有數千家配套供應商生產,由此,相關的產業都會拉動起來,並帶來巨大的產業升級機會。
王茂林表示,大飛機帶來的機遇,舉例來看,比如飛機上的座椅外套、地毯等都有非常高的技術標準和要求,這就有助於推動國內紡織行業升級。相關行業將受大飛機項目的帶動而競相開展技術創新。
專家認為,從整體來看,站在工業之巔的「大飛機」,其產業覆蓋機械、電子、材料、冶金、儀器儀表、化工等幾乎所有工業門類,集成了數學、空氣動力學、材料學、人機工程學、自動控制學、流體力學等上百種學科和7000餘項技術;同時,大飛機涉及的產業鏈,自上而下涉及從能源資源到生產加工、製造集成、信息技術、貿易物流、金融服務等整個「產業流域」。
「由此,大飛機就不同於汽車、船舶、鋼鐵等狹義的製造行業,而起到了串起一個個產業『肋骨』的『經濟脊樑』作用。」曾擔任大飛機專項論證小組協調員、觀察員,後任上海國防科工辦軍工處副處長的何誌慶對記者說。
在航空業界,不少專家一直津津樂道於美國裡根時代的「星球大戰計劃」。上海市航空學會會長徐春棟說,雖然「星球大戰計劃」花了很多錢也沒有搞成,但作為意外的收穫,此舉極大地推動了美國高科技發展和產業孵化。在日本,有關研究部門在對500項技術擴散案例分析發現,60%的技術源於航空工業。
航空工業帶動的出口和就業,也相當驚人。數據顯示,2000年法國航空航天工業營業額1627億法郎,其中出口占75%,外貿順差達640億法郎。2001年,航空航天工業直接從業人員有43.6萬人,而由航空航天工業帶來的歐洲就業人數達到120萬人。
何誌慶說,或許是基於上述「意外的收穫」,不少國家不惜耗時間耗財力對航空工業給予重點扶持,成為大國必爭的戰略性產業。美歐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大飛機製造業列於知識經濟產業的首位。
與此相伴,航空工業間的競爭也就成了「詩外的功夫」。何誌慶認為,產業化不只是一種「效果」,各國在發展航空工業時,事實上已把「產業化」作為成功標準和發展原則。
一些航空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在未來研製大飛機的過程中,將首先在電子工業、數控機床、鍛件製造、冶金、複合材料、通用部件、儀器儀表等領域形成巨大的需求,並推動這些原本較為薄弱的行業實現產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