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環球時報5月18日報道,解放軍空降部隊在中國汶川大地震救災行動中吸引了世界的目光。5月14日,15名空降兵首次在因地震與外界隔絕的阿壩地區茂縣成功進行傘降。這是中國空軍第一次在高原複雜地域、無地面指揮引導和無氣象資料條件下運用傘降方式參加抗震救災。同一天,首批運載救災物資的直升機也降落到地震中心汶川縣城。為何不在一開始就採用「空降救災」成為很多人議論的話題。雖然我空降兵已具有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的空運和作戰能力,但氣象條件仍是影響其飛行和空降行動的重要因素。實際上空降雖然是搶險救災最快捷高效的方式,但它受到的自然條件限制卻也頗多。
空降兵部隊具有機動能力強、突擊速度快的特點,可以超越地理障礙迅速向目的地投送兵力。它在救援災區第一線時最常見的方式是用直升機將空降部隊運送到目的地的「機降」,用運輸機將空降兵送到目的地上空後,空降兵通過降落傘進行的「傘降」。空降行動首先依托於航空運輸,大雨、大雪、大霧等不良氣象條件是制約飛行的重要因素。在空降過程中,無論是運輸機還是直升機,對天氣條件都比較敏感,嚴冬、酷暑、暴雨、濃霧、風沙都可能使其行動受到影響而引起災難性的後果。雖然我空降兵已具有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的空運和作戰能力,但氣象條件仍是影響其飛行和空降行動的重要因素。
對於傘降而言,除了天氣影響外,由於運輸機的速度快而高度大,大規模的空降部隊落地後人員分佈範圍較大,重新集結需要花費時間。此外傘降行動也受到目的地地形因素的制約。在山區空降,部隊難以集合,機動、保障困難;在平原空降,水網稻田密佈,河流、庫區較多,河堤交織;在丘陵地區空降則會遭遇雨裂沖溝和斷崖等地形。特別是對於使用傳統降落傘的空降部隊而言,複雜的地形不僅讓集結效率變低,也容易造成空降部隊的傷亡。因此,大規模傘降行動必須要有合適的地形條件。二戰中,美英聯軍在諾曼底實施空降作戰,其中第507傘兵團在梅爾德晨河以西、杜夫河以北的三角地帶空降時,傘兵著陸後散佈零亂,大部分人員受傷,武器裝備受損,光是完成集結就花費了3天時間。
使用直升機進行機降可以將部隊成建制地運送到目的地,節省了空降部隊重新集結的時間,因而近年來受到各國軍隊的重視。但由於直升機自身性能的特點,使機降行動同樣受到諸多限制。
直升機在飛行和懸停中容易受到風和氣流的影響。陣風或強烈的熱氣對流均會破壞直升機飛行的穩定,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機毀人亡,因此在不清楚著陸點的氣象情況下,進行機降的風險不小。此外直升機比運輸機更「嬌氣」。它在起飛、降落時攪起大量的沙塵可從發動機進氣口進入發動機,使發動機葉片加快磨損,極易造成發動機事故。而當氣溫在5攝氏度以下、雲中含水量較大時,直升機的發動機進氣口、旋翼水平安定面、座艙玻璃和空速表感應器等,均易發生結冰現象,甚至導致空中停車而墜機。雲霧還可能對直升機上配備的紅外、熱成像儀器造成干擾,讓飛行員做出錯誤判斷。海灣戰爭中,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僅在「沙漠盾牌」行動的第一周,就因不良天氣和氣象變化的影響致使20餘架直升機墜毀。
此外,直升機機降對裝載、著陸點的條件要求比較高,這也使大規模機降受到限制。在通常情況下,一個直升機的機降營就需要5個內含30-60個裝載點的裝載區、面積達3-4平方千米,且裝載地域距作戰地域一般不超過30-50千米,若超出直升機作戰半徑的2/3,就還須另開闢前進補給基地。著陸條件則要求每個機降營至少要有1個內含3-4個著陸場的著陸區,而每個著陸場又必須要有若干個著陸點。這些裝載點、著陸點不僅有一定的面積要求,對當地的土質、坡度、進出路線等也都有相當苛刻的要求。
儘管有著很多的使用限制,但空降兵作為空中機動力量,無論是在戰場還是搶險救災的第一線,都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並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步克服其缺點,使其地位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