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汶川特大地震不僅給四川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也給四川的文化遺產造成了慘重的損失。據成都晚報報道,昨日一早,隨著抗震救災文物保護專家組抵達都江堰二王廟景區,四川災後文物復原修繕工作宣告正式啟動。據悉,抗震救災文物保護專家組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帶隊,成員包括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清華大學城市設計規劃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共計20餘人。專家們此行的另一任務是為地震博物館的建立選址。童明康透露,地震博物館的建立將採用廢墟+高科技展館模式。
滿目瘡痍廢墟中刨出「二王廟」門匾
昨日上午,記者隨文保專家自地基嚴重下沉的秦堰樓而下後,二王廟的災情仍大大超出了眾人的預料,可以說,一路都是踩著亂石瓦礫在斷壁殘垣間前行。戲樓、廂房、52級梯步、照壁……沿途的建築要麼垮塌,要麼已經見頂,基本被地震震平,二王廟昔日香火旺盛的景象如今已被斷壁殘垣代替,目光所及均是一片廢墟。據瞭解,總建築面積12000多平方米的二王廟,在此次地震中嚴重損毀面積4000多平方米,部分損毀面積7000多平方米,整個二王廟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
路過大殿前,五六名部隊官兵正在清理垮塌的木匾楹聯,而此時,官兵們從橫七豎八的斷木堆中抬出的正是二王廟山門的門匾,記者見到整塊門匾已縱向斷裂,「二王廟」三個鎦金大字上沾滿了塵土。「趕緊用舊棉絮包上,送到安全的地方。」都江堰文物局副局長李治國表示,自12日地震後,景區便開始清理文物,但由於地震破壞力太大,單憑景區工作人員的力量根本無濟於事,多虧有了部隊官兵的協助,才從廢墟中找出了很多文物,為今後的復原修繕提供了材料。
搶收原料確保按原型修復
這次地震破壞力極大,加上二王廟本身就建於山壁之上,其復原修繕的難度可想而知,好在都江堰文管部門平時的資料整理工作相當到位,這讓現場文保專家們寬心不少。據悉,二王廟每個古建築的具體位置,包括長、寬、高數據,相關部門都有完整的圖紙記載,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趕緊搶收現場的建築材料,「後來才搭建的圍牆、欄杆之類就別管了,重要的是古建築材料,比如清磚、門窗、楹匾等等,二王廟要保持古韻味還得靠這些東西。」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呂舟表示,修繕工作要盡量使用原材料,在重建的同時還要融入一些現代建築的觀念,以降低今後再次地震時的風險。
「具體的修繕和重建必須等到餘震過去,呈現平穩狀態,才能開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首先,權威部門確保無餘震後才可進入景區內;其次,由於該自然文化遺址屬於國家級別,要協同世界自然文化遺址、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一起制定具體的修繕方案,並待文化部批准後方可開展實施。
修繕工作何時開始雖無定時,但一旦啟動,週期肯定不會太長,童明康稱國家文物局下一步即將召開全國文物系統對口支援災區,「包括山西、陝西的一些古建築人才都會陸續抵達四川,為災區文物修繕貢獻力量。」至於修繕經費方面,童明康除了財政撥款外,包括華夏文化基金會等社會力量也將全力投入文物搶修中。
災區選址建地震博物館
截至本月19日,據四川省文物局統計,四川便有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地震中遭受嚴重損失。除了都江堰,文保專家們還將陸續奔赴彭州、德陽、綿陽等重災區視察、評估文物受損情況。
地震發生後,陸續有社會各界人士提出了建立地震博物館的倡議,這一提議也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初步認可,此行除了視察災情,專家們還有一項任務——為地震博物館選址。童明康表示,在實地考察之前,地震博物館究竟建在哪兒還不好說,但博物館的初步構想已經有了一個大概輪廓,「一是要留下一塊能夠真實地顯示災難的廢墟,二是要一處融入現代高科技的展陳、體驗場所。」童明康說無論在地震學、地質學、建築學還是科學抗震救災方面,地震博物館都有重要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將見證當代中國人面對這一特大災難表現出的特有的氣質與崇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