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廣東對口援助汶川,在很多人眼裡,當今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援助川北的一個山區縣,可謂財大氣粗,不在話下。
但是,廣東的GDP畢竟不是現金流,援建汶川面臨三大難題。
一是內憂中輸血。廣東連續十八年雄踞中國第一經濟大省之位,今年遇到了新難題:企業內遷,產業升級。數以千計的企業的逐步遷離,產業轉型中勞動力的再就業,將會讓廣東面臨經濟發展到處要錢、福利建設到處花錢的局面。援建汶川,可謂在廣東時下日漸緊張的現金流中必須分羹。
二是重建經濟比直接輸血更困難。四川地震災區重建規劃長達八年,廣東援建汶川不僅要給予經濟物質的直接支援,更重要是重建汶川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汶川地震重創川北旅遊業,旅遊業是否繼續成為汶川未來的支柱產業,為數眾多的旅遊從業人員今後端什麼飯碗,尚是未知之數。如果一旦被迫轉型,又將轉向何方?可見,目前在漫長的重建過程中,如何重建汶川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從而解決汶川民眾的就業問題,成為廣東必須從長計議的難題。
三是心理救災力不從心。汶川地震後,做好受災民眾心理治療已成為全國的共識和呼聲,但全國缺乏專業人才,廣東也不例外。
廣東援助汶川的行動中,有兩個情況最讓人擔憂。一是廣州的心理專業大學生組隊來到災區,有時要三五成群地做一兩個災民的心理輔導,講者手舞足蹈,聽著麻木點頭。缺乏共同的災難經歷,難以觸摸災民精神深處的創傷。
二是廣東首批救援醫療人員返穗,一下飛機就強調,災區慘況已對醫療人員造成了心理創傷,希望新聞界盡量避免提問災區的場景。甚至明確表示,參與救援的醫療隊員本身也急需心理輔導。醫者尚不能自醫,患者又如何安詳?
畢竟,汶川地震是罕見的自然災難,災民的心理創傷已成鴻溝,不是習慣都市生活的心理專業人士可以輕易逾越的。(來源: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