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解放日報報道:一個「號召13億人一起動手把她找出來」的「搜索令」,在汶川地震哀悼日後在網上迅速傳開。一名年輕女子因在網絡視頻中辱罵四川地震引發網友震怒,從網上聲討到警方根據網友提供的線索將該名女子找到並扣押,用時僅不到半天。
這一事件可謂「人肉搜索」的網絡典型案例。這一新興網絡行為作為中國網絡世界的一大特色,甚至引起了外媒的關注。
「人問人」的人肉搜索
何謂「人肉搜索」?按照知名搜索網站谷歌的解釋,所謂「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係型網絡社區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的人性化搜索體驗。
如果說傳統網絡搜索是「人問電腦」,「人肉搜索」就是「通過電腦人問人」。以在哀悼日中因「辱罵視頻」惹眾怒而被找出的女子為例,網友就是通過這種「人肉搜索」方式查到其身份證號碼、家庭成員、具體地址、工作地點等,甚至其家人的電話也全被「挖」了出來。
社會監督的新形式
中國網友為何熱衷於「人肉搜索」?英國《泰晤士報》日前撰文指出:「中國網民成為「網絡義務警察」,人肉搜索迅速興起,被用來懲罰犯下婚外戀、家庭暴力和道德犯罪的當事人。」
事實上,「人肉搜索」承擔大眾道德批判功能的事例並不少。兩年前,中國網民就曾通過「人肉搜索」搜尋到「虐貓事件」的當事人,群起而攻之,最終令其道歉。《三聯生活週刊》報道該事件時表示:「受害者是一隻貓,目前國內無任何法律可以援引保護它們,警方也不可能插手這類事件,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求助於網絡———至少可以通過民間力量來譴責和懲罰這些現象。」
專家認為,隨著互聯網應用在人們生活中的強化,由道德「自律」和律法「他律」等組成的傳統社會約束內容,逐漸加入了新的內涵,其中包括以「網絡批判」為特徵的「網律」,「人肉搜索」即其表現形式之一。
一劍雙刃亟待引導
撇去網絡道德批判的積極意義,「人肉搜索」也有助於更快速地共享有效信息。對其持肯定態度者認為,「人肉搜索」使團結互助的美德發揚光大,促進了人與人的交流,潛移默化地推動了社會進步。
然而,質疑也大量存在。去年年底在電視新聞採訪中說出「很黃很暴力」的13歲北京小學生,就遭遇了「人肉搜索」的惡搞。「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隱私、嚴重干擾當事人生活的例子也大量存在。一些網絡「哄客」,更乘著「人肉搜索」的東風,借大眾批判之名而行惡意攻擊之實。
業內人士指出,對「人肉搜索」的內容管理和正面引導亟待加強,以使這種特殊的互聯網行為為更多網友提供有效的幫助。
這如同一個硬幣有兩面的道理,當你享用「人肉搜索」帶來的便利時,感覺很好;而當你被「人肉搜索」當作「人肉」搜索的時候,感覺可能很不妙。同樣的道理,當「人肉搜索」為大眾道德批判提供平台時,它本身也可能成為大眾道德批判的對象。
倚天劍也好,屠龍刀也罷,本身都只是兵器。正義的人用了,它們就斬妖降魔;邪惡的人用了,它們就淪為「凶器」。刀無錯,錯在人。「人肉搜索」的道理大抵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