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近期,文化工作者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境內發現一處古老的藏傳佛教石刻壁畫和藏文標記。專家考證後認為,這是由1300年前的藏傳佛教高僧在傳教過程中留下的手跡。
據新華網報道,發現古老藏傳佛教石刻壁畫和藏文標記的地方位於祁連縣峨堡鎮寧張公路向北約19公里處一個叫扁都口的地方。在一塊距地面3米高的光潔石壁上,雕刻有一組1.7平方米的佛像壁畫。雕刻的佛像保存完整,清晰可辨,呈師徒三尊狀。主佛像高1.15米左右,雙手合十,端坐於蓮花台上,光環罩身。兩旁的站立佛像高約1.2米,身披袈裟,雙手合十。三尊佛像神態安詳,頭頂上方各有一張法幢,下方刻有藏文標記。
祁連縣委宣傳部部長張占榮說,經蘭州大學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藏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洲塔教授考證,此處所刻壁畫和藏文標記是公元9世紀衛藏(拉薩)本教高僧在祁連地區傳教時留下的。壁畫中藏文標記是吐蕃時期古藏文第二次釐定後的文字,意為「贊普萬壽及眾生故,由比丘巴郭·葉西央刻畫」。洲塔教授認為佛像和文字出自當時的烏仗那(今阿富汗)王子蓮花生大師的高徒比丘巴郭·葉西央之手。
文化部門的考察顯示,公元9世紀時,蓮花生大師的兩位高徒從衛藏本部來到安多地區傳教,其中一位名叫見若雜那的徒弟留在今四川阿壩一帶傳教,另一位徒弟比丘巴郭·葉西央來到安多下部的多拉讓茂地區(今祁連山一帶)傳教。峨堡鎮扁都口的石刻壁畫和藏文標記就是他在傳教過程中留下的手跡。
專家認為,峨堡鎮扁都口石刻壁畫和藏文標記是青海境內遺存的最古老的佛教石刻之一,它的發現進一步明確了衛藏本部與祁連山一帶早期藏傳佛教的淵源關係,對今後開展藏學及早期藏傳佛教石刻壁畫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