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新華網消息:德國卡爾·杜伊斯堡中心的中國問題跨文化交流培訓員埃伯哈德·申克最近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最初,德國人對中國存在的經濟機遇感到極度興奮。如今,對中國人在諸如環境等問題上的做法的批評卻佔了上風。這裡面存在理解和誤解之間的界限問題。他主張從促進兩國間的相互瞭解入手,以減少和消除誤解。
《南德意志報》記者問:德國人和中國人之間最常見的誤解是什麼?
埃伯哈德·申克答:大多不是誤解,而是不同的想法和期望,比如對員工的。人們無法期待一個中國團隊能在會議上激烈討論各種觀點和建議。老闆會指明自己打算朝哪個方向發展。而且就連手勢等一些簡單的事情也有差異。在中國,伸出拇指和食指的意思是"8",而不是"2"。還有一點非常重要:討價還價!不管東西看起來有多便宜,不接受砍價幾乎就會被視為不友好的行為。給小費也有些麻煩。國家其實禁止這麼做,以免給人留下行賄受賄的印象。
問:如果北京的出租車司機根本聽不懂我們說話,怎麼辦?
答:出發前最好讓酒店服務人員寫下你要去哪兒,然後拿給司機看。因為不管我們練習多少遍,用中文說出的目的地別人也很難聽懂。
問:接待來德旅遊的中國遊客很費勁。
答:如果讓中國人接受某個人為上級,這個人必須具有一定的實力地位。德國的導遊更容易被他們視為服務人員,所以他們不一定服從安排,還有可能在導遊說禁止拍照的地方照相。
問:喝水出聲、打嗝和隨地吐痰是否無可非議?
答:大型活動舉行之前當然會加大整治力度,但中國人通常並不將上述舉止視為干擾。不過,情況正在逐漸改變,主要是社會中上層的精英,他們認為這都是不雅舉止。這與儒家學說的觀點一致。
問:普通中國人對德國有何瞭解?
答:我或許會本能地說,比普通德國人對中國的瞭解多。中國人對德國至少沒有負面印象。可我們的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卻相當具有批評性。中國人認為德國經濟非常發達,具有極高的政治責任感--也因為德國對待本國歷史的態度。有意思的是,中國人並不像我們的很多鄰國那樣,認為德國人很死板。此外,從梅塞德斯到啤酒等傳統熱門詞彙也出現在中國人口中。總體來說,德國被中國視為現代化進程中的榜樣。
問:到中國人家裡做客會遇到什麼情況?
答:中國人非常好客而且樂於助人。對中國人而言,盡最大努力招待客人很重要。到別人家中做客,受邀者首先會謙虛地表示沒在市場上買到什麼好禮物等等。根據中國的風俗習慣,不能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將送禮和收禮當成表達心意的方式並建立相互關係更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