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西方媒體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你們正在失去中國!而所有這一切,只因西方媒體根本不瞭解中國,也根本不願真正瞭解中國。
「寫到最後,我突然想挑戰一下BBC,一貫標榜客觀、公正的BBC敢不敢一字不刪地全文發表這篇文章呢?」說這話的是一位李姓中國人。
他所指的「挑戰」是在近日給BBC中文網投去了一篇稿件,主要談西方媒體如何誤讀中國,並指名道姓批評BBC「喋喋不休」地對中國進行長期、一味的負面報道。
9月2日,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4點52分(北京時間22點52分),BBC中文網在《中國人談中國》專欄裡發表了這篇題為《西方媒體應當如何面對改革中的中國》的文章。文章用中文寫成,全文約2390字,署名為「李先生」。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BBC在編者按中註明:「我們願意接受挑戰,正如我們致力於堅持客觀公正一樣。這位李先生的文章我們全文發表在這裡,除了改正必要的文字和標點。」
BBC中文部新聞時事主編吳玉雯昨天在倫敦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就此文強調:「BBC歡迎一切『題目有意思、有意義的理性討論』。」
-質問
敢不敢發表?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自己描述為「一個在『文革』後接受了完整的中等和高等教育的80年代新一輩」、「曾經是一個完全親西方的、同時有著極度愛國熱情的青年學生」,「曾經是西方媒體的最忠實聽眾」。
他稱自己曾經認為只有全盤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學思想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但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東歐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作者從對西方的盲目崇拜變成一個批判接受者。「而促成這個轉變的,正是BBC這樣的西方媒體。」他在文中寫道。
隨後,作者描寫了以BBC、CNN為首的西方媒體報道中國的事例。甚至直到今年的3·12事件和四川地震,西方媒體仍然沒有改變。「西方媒體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你們正在失去中國!……而所有這一切,只因西方媒體根本不瞭解中國,也根本不願真正瞭解中國。」他稱。
在分析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兩個明顯誤解之後,作者又從更深層次的歷史成因和東方文化背景論述了中國形成現有社會政治制度的原因,強調「民主化和法制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終極目標」。這與西方媒體所希望的恰好一致。
然而,作者還是發出疑問:「西方媒體想要推動的民主與自由與中國民眾想實現的終極目標是否一致?」他提醒西方世界:「一個穩定和富裕的中國絕對是全世界的福音。東方文化最推崇的是和諧和穩定。」
最後,作者在文章末尾發出挑戰:BBC敢不敢原文不動地發表?
-回應
歡迎一切理性討論
對於「全文」發表這篇文章,總部設在倫敦的BBC中文部新聞時事主編吳玉雯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她告訴早報記者,BBC中文網注重作者與網友間的交流,其中包括批評觀點。「最近,我們接到很多這樣的投稿。我們歡迎理性討論,而不是只有兩三行字的罵人。如果有人認為因為批評了BBC,我們就不發表的話,那就想錯了。」她說。
吳玉雯強調,編輯在處理時只改正了必要的文字和標點,改動「非常少」。而且發表這篇文章並不是因為多了作者最後那句具有挑釁性的話,而是按照BBC一貫的編輯原則。
吳玉雯承認,作者耗費了一些心思完成這篇觀點理性的文章,作為媒體的BBC對此不持有自己的觀點,但只要題目有意思、有意義,就應該發表出來供人們正面討論和交流。
對於作者「西方一直在誤讀中國」的觀點,吳玉雯沒有發表正面評論,但她表示:「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開放,特別是在這次舉辦北京奧運會後。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非常有限,奧運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他們去親眼看看現在的中國,這對中西方的交流有很大幫助。」
-建議
刊登英語版
在採訪結束後,BBC中文網編輯又致電早報記者,表示他們會盡快將讀者的反饋刊登在這篇文章的下面。早報記者在刷新網頁後很快發現多出了十多個網友留言,其中不乏批評BBC的觀點。
一位叫dolphin的中國讀者說:「我完全贊同李先生的觀點,也很欣賞BBC有勇氣全文發表此文。」來自遼寧的易先生說:「李先生的觀點可以說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中產階層的一種觀點,如何去公正報道,可能BBC的記者們比我這個門外漢更加專業。我還在想如果作者沒有最後一段話,BBC會如何處理這篇文章呢?」
在批評聲中,一位叫常青的網友說:「我是個普通中國人,每次看BBC我都會很鬱悶。真的,我一點也不喜歡BBC,我不喜歡的理由是因為BBC報道的視角,是一種刁難或者幸災樂禍或者居高臨下。問題是BBC有權利這麼做麼?」
BBC中文網的編輯告訴早報記者,這篇文章還將出現在該網站的論壇中,供更多人留言討論。而署名Phil Fu和一位未署名的網友則建議,希望BBC在英文版重要位置刊登這篇文章的英語版。「因為需要更加瞭解中國的不是中國人,而是那些在誤會中成長的Foreigners。」(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