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8月31日的《紐約時報》發表了題為《來自華南的明信片》的專欄文章,由《世界是平的》作者訪粵歸國後所寫,該文也刊登在《紐約時報》的官方網站上。
【文匯專訊】據人民網9月4日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8月26日在廣州會見了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弗裡德曼在8月31日的《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他的專欄文章,題為《來自華南的明信片》。
據稱弗裡德曼是美國資深記者和著名專欄作家,曾三次獲普利策獎。他的《世界是平的》以深入淺出的語言揭示出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必然規律,影響廣泛,已被譯成32種語言。汪洋在重慶工作時和到廣東工作後,多次向官員推薦這本書。
有網民9月2日將「汪洋書記咋把廣告打到《紐約時報》了?」的評論放到了人民網強國論壇上,迅速引起了數萬網友關注。
有網民留言稱:「我想,汪洋書記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把廣東人的超前意識、求變思維、『敢為天下先』精神,非常巧妙地『推銷』給了這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同時,汪書記也把中國共產黨人務實、虛心、好學的形象恰到好處地傳遞給了西方媒體,汪書記讓西方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居安思危、高瞻遠矚的優良品質。第三,汪洋書記還讓西方人,尤其是讓弗裡德曼先生這樣擁有『話語權』的西方人,見識了中國的開明、開放與開誠佈公。因此,在這裡我為汪洋書記在《紐約時報》為廣東、為中國做『廣告』喝彩!」
附:托馬斯·弗裡德曼《來自華南的明信片》原文節選
有一天,我有幸參觀珠海一家風能開發公司。我想,「真好,中國真的開始搞環保了。」
但面對這個地區的增長勢頭、建築物的龐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實際上是杯水車薪。
因此,一種意識初露端倪:如果中國要戒除自己對石油的上癮,它需要更為根本性的增長模式的轉變。在過去三十年給予它動力的增長模式基於兩個相互聯繫的理念:(1)能源是取之不盡的、廉價的、良性的;(2)中國可以永遠依靠充當以廉價能源為基礎的世界低成本製造業工廠來提高生活水平。
然而,在最近幾年,化石能源已經變得昂貴、可耗盡而且有毒,而且工資不斷上漲(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提高環境考量以及社保的要求),意味著中國南方的工廠不再是亞洲的低成本生產者。如今越南和中國西部在招手。
官員認為,中國唯一出路就是逐漸發展更清潔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型/金融經濟。它不得不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設計」,轉向「中國設想」。簡言之,這裡的經濟必須變得更加綠色,更加高檔。
共產黨對這一切的思考令我吃驚。我其實是應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邀請到這裡來的。他曾經讀過我的一本關於全球化的書。
他告訴我:「請在您的專欄裡寫上,省委書記汪洋歡迎(西方)清潔能源技術公司來廣東省,把它作為開發產品的實驗室。我們非常願意參與創新,並提供它們所需要的服務。」
因此,我從廣州寄出的明信片將寫上:「親愛的爸爸媽媽,這個地方比我們從外面看到的有趣得多。我看到了渴望西方投資的風能和太陽能公司。這真是一台大戲。我迫切期待來年夏天再到這裡來,看看他們怎樣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