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這次中國對薩科齊挑釁舉動的懲戒,也是給他劃出一條外交紅線,讓歐洲知道哪些問題涉及不容干涉的中國核心利益。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日前,法國總統薩科齊一再利用所謂西藏問題挑釁中國,激起了中國人的強烈不滿,因薩科齊執意要會見達賴喇嘛,中方不得不推遲中歐峰會。
但是中國維護國家尊嚴的外交動作,卻引起了歐洲的嘩然,尤其是法國一些人的「詫異」:中國「強硬」,中國「霸權」了。
薩科齊讓拿破侖揪心
這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歷史。想想法國戴高樂先生,當時美國要壓製法國研製核武器,力圖削弱法國的國防自主權,用戴高樂先生的話說,就是要讓法國當「聯盟的步兵」,戴高樂就以退出北約組織來回應。那時的法國是西方大國中受霸權欺辱最重的國家,因而它也是西方陣營中最理解中國人民堅持國家獨立不屈服於西方壓力心情的國家。1964年,在中國即將成為有核國家、西方輿論對此一片「詫異」之中,戴高樂領導的法國率先打破西方對中國的外交封鎖,並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今天法國領導人似乎是傷疤沒好就忘了痛。美國對法國的壓力尚存,薩科齊就開始在中國國家利益最核心的部位「撒鹽」,而中國人只表現出一點不滿,這在薩科齊的眼裡就成為了「問題」,歐洲的一些輿論就開始詫異了,這表明今天的法國、歐洲還在做著18、19世紀的亞洲夢遊。
法國歷史上有成就的政治家,比如拿破侖、戴高樂,一定是對中國謙虛並尊重中國的人;反之,一個在中國面前自以為是的人,那他一定是一個政治上不成熟的人,而薩科齊就是這樣的人。他接見達賴的舉動,說明他不僅不瞭解中國,他其實也不了解法國,因為其只逞口頭之快,根本不顧或不知道法國國家的長遠利益。
拿破侖曾經有「中國睡獅」之說。因為拿破侖知道歐洲退出亞洲是遲早的事,亞洲的崛起對法國是有好處的,這可以緩解來自英國的持久壓力。拿破侖在1903年將路易斯安那賣給了美國,其目的就是「為英國創造了一個遲早會挫其鋒芒的海上對手。」而戴高樂打破西方禁忌與中國握手,則是為了緩解美國對它的壓力。拿破侖與戴高樂都深知:世界多元制衡,法國才有出路,而中國的崛起有利於世界的多元制衡。
西方戰略能力整體衰落
目前法國薩科齊的作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方國家戰略能力在整體衰落,西方領導人長期浸泡在「糖水」中,其政治素質和治理世界的能力整體在下降。治理世界能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重要表現,國家戰略能力包括戰略文化、戰略思維以及戰略管理能力三個方面。目前西方從小布什開始其國家政治已淪落為兒戲,總統大選如海選「超女」,選出來的領導人表演能力超過實際能力,這說明西方的戰略文化在「民主」的幌子下已相當程度地喪失了國家危機意識。「9·11」事件雖然或多或少地喚起了這種意識,但其智庫人士多出身學堂,沒有太多實戰經驗,且習慣於指手劃腳,其戰略思維具有濃重的「趙括」即紙上談兵色彩。
有人說中國在回應薩科齊反華行為表現得「強硬」了,其實,中國只是在外交上做了應當做的事,與政策上的軟硬沒有關係。國家統一是原則問題,這是任何一個有尊嚴的國家不許觸動的政策底線。
外交要把握剛柔力度
西方渲染中國威脅論,導致國際社會上也有一些人因此認為中國外交應該「低調、溫和」,發展軍力要「謹慎」。低調沒有錯,但問題是低到什麼程度。西藏、台灣主權問題都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這是不能突破的原則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要讓別人明白中國的底線和原則,這也是對國際社會負責的做法。
中國外交應該給西方國家劃一條紅線,比如在台灣問題上,中國的紅線就十分清楚,美國因此也不會輕易作出挑戰這條紅線的舉動。這次中國對薩科齊反華舉動的懲戒,也是給他劃出一條外交紅線,讓他知道哪些問題涉及不容討論的中國的核心利益。
目前,中國外交風格日漸成熟,柔中有剛,剛中帶柔,節奏力度都把握得比較好。與當年戴高樂先生不屑美國對法國說三道四,逕直找即將擁有原子彈的中國握手的道理一樣,這次中國對薩科齊反華行為的反應,只是維護中國的基本原則、核心的國家利益。只要是有自尊的國家,都會這麼做。(央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