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2008年,香港經濟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上半年經濟繼續平穩增長,然而,9月中旬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使香港經濟急轉直下,香港股市大幅下挫,樓市步入「冰河期」,銀行收緊信貸,企業缺乏資金周轉,個別運作經年的企業出現倒閉,不斷傳出的減薪裁員消息則讓市民消費信心受到打擊。
新華社年終綜述特稿指出,統計顯示,香港經濟在上半年依然增長5.8%的情況下,第三季按年實質增長驟然減慢至1.7%,創2003年SARS肆虐以來的新低。香港失業率也由8-10月的3.5%上升到9-11月的3.8%。
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香港特區政府迅速作出了判斷。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指出,這次金融海嘯是全球金融危機,破壞的深度與廣度遠超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復原期也會較長,但今天香港的金融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已與1997年不一樣。他呼籲全社會團結一心,以務實的態度完成既定工作,把金融海嘯轉危為機。
在特區政府採取措施積極應對金融海嘯的情況下,北京及時推出了在7個方面支援香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14項措施。輿論認為,有著祖國做強大後盾,香港憑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深厚的財政實力,以及政府團隊應對危機的經驗,必定能克服困難,維持香港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港府積極應對金融海嘯
金融海嘯不但改變了全球金融環境,更直接打擊到實體經濟。香港作為開放型經濟體系,難免受到衝擊。金融、出口貿易、旅遊等行業首當其衝。在經濟衰退的陰影之下,消費、投資信心都被削弱,實體經濟又會反過來影響融資信心。
曾蔭權表示,要跨越金融海嘯的挑戰,就應全方位檢視香港的經濟、產業及個人自己的實力和弱點,趁此時機捨短取長,努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才可在「金融海嘯」中揚帆前進,不會被巨浪捲走。他強調,在這非常時期,最重要是「保命」、「保本」和「保工」,即必須穩金融、撐企業和保就業,以保持香港人現有的生活方式,包括醫療、社會福利、教育、交通及運輸和環境等方面的保障。
10月底,以曾蔭權任主席的香港經濟機遇委員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評估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以及商討應對方法。面對金融海嘯,首要的工作是穩住金融系統。為此,特區政府採取了向市民作出百分之百存款保證等措施,確保了香港金融體系的穩定。
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在信貸危機和訂單減少的雙重打擊下,香港的中小企業困難重重。特區政府一方面推出系列措施,包括融資保證、呼籲銀行放寬信貸以及撥款幫助中小企業促銷等,另一方面積極與大陸部門溝通,協助中小企業擺脫困境。
12月8日,曾蔭權提出大幅擴大較早前公佈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提高特區政府總擔保額至1000億港元,放寬貸款用途的限制,並容許更多的企業申請。香港特區立法會12日通過了這一計劃。在特別信貸保證計劃下,特區政府會為貸款機構所批的貸款提供70%的信貸保證。每家企業可獲得最高600萬港元的貸款額,預期約有4萬家公司可受惠於這一計劃。
創造就業是特區政府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區政府已宣佈,將通過加快大小基建工程、招聘公務員和開設臨時職位,在明年提供超過6萬個職位。特區政府還大力推動旅遊業的發展,以帶動本地零售、飲食及酒店等行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在保持與發展程度相稱的生活水準和方式方面,曾蔭權表示,雖然預期經濟出現衰退,但特區政府不會壓縮開支,特別對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的承擔和支出,不會減少。
曾蔭權指出,國家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證明,香港必須跨過深圳河,不斷加強與大陸融合,才能持續發展。他說,香港有一個強大及生機勃勃的大陸生產基地和市場,可以帶來龐大而源源不絕的經濟機遇,同時,香港也可以憑藉自身的優勢,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這是一個雙贏的安排。
北京全力支援香港經濟發展
12月中旬,曾蔭權在北京述職期間,北京領導人充分肯定了香港特區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明顯成效,並表示北京高度重視香港金融經濟穩定,將繼續全力支援香港特區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
在此期間,北京推出了7個方面支援香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14項措施,主要是,推動大陸與香港加強金融合作,加快涉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粵港經濟合作,幫助港資中小企業緩解經營困難,確保食品、水、電、天然氣等安全穩定供應,增加大陸居民赴港旅遊試點,擴大大陸服務業對香港開放等。
在香港和大陸金融合作方面包括:允許符合資格的企業在香港以人民幣進行貿易支付;同意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有需要時為香港提供資金支援等。在加快涉港基礎建設方面:中央政府將協助港珠澳大橋主體盡快動工;推動香港深圳機場鐵路、廣深港高速鐵路,以及皇崗及文錦渡邊境口岸改造的工程項目。
在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經濟合作方面:國務院已通過珠三角規劃綱要,同意粵港澳三地深化合作,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建設具規模、高科技、低污染的先進地區。在緩解港資中小企業困難方面,中央已推出的一系列支援大陸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全部適用於港資中小企業。
在擴大大陸居民赴港個人遊方面:非廣東籍的深圳常住居民,可以在深圳辦理到香港「個人游」;符合一定條件的深圳戶籍居民,可以辦理一年多次往返香港旅遊簽注。此外,北京還正在研究增加「個人游」的大陸城市數目。
香港經濟「危中有機」
北京支援香港經濟發展的措施得到了香港各界的高度評價。人們普遍認為,有關措施不僅為香港經濟注入新的動力,極大地鼓舞香港人應對逆境的信心,而且有助於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於大陸、香港共同發展、互利雙贏。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戴道華指出,2003年香港之所以能迅速擺脫衰退並展開V型復甦,結束長達68個月的通縮,與北京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自2003年起至今,香港與大陸在經濟和金融方面的融合程度大大加強,在周邊經濟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可能有轉機的情況下,大陸經濟能否保持較佳增長、香港特區政府的努力以及北京的支援,就成為香港經濟能否度過危機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香港作為高度外向型國際金融城市,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仍大體穩定,金融體系健全無礙,未見有銀行需要尋求政府注資。此外,港元持續強勢,連續數星期觸及聯匯強方兌換保證,這是國際資本對香港投下的信任票。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依然保持對香港特區政府債券的Aa2評級。穆迪表示,這反映出香港擁有極高的經濟承受力和很強的政府財政實力。此外,香港的銀行體系整體上穩健,是全球最強大的銀行體系之一。
穆迪副總裁赫斯指出,香港經濟之所以有極高的承受力,是因為香港經濟實力很強,人均收入處於非常高的水準,並在金融服務及國際貿易等多方面擁有競爭優勢。此外,香港特區政府機構在管理、法治及透明度方面均處於很高的水準。他表示相信,香港的經濟實力可抵禦大部分的外來衝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香港金融體系運作穩健,並沒出現重大的市場失序,是香港金融監管當局過去數年致力建立更穩健的金融監管制度,以及先進的金融基建所得的成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期,在全球大規模金融危機爆發的影響下,香港明年經濟增長將降至約2%。中期而言,基本增長率可達5%左右,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香港與大陸經濟及金融融合的進程,以及如何處理好香港與大陸互相依存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