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身為中顧委委員的任仲夷(左圖)和於光遠(右圖)都曾是改革開放重要的參與者,並在退休後依然影響廣泛。 【文匯網訊】據新民網報道,1982年,在鄧小平的倡議下,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成立,鄧親自擔任中顧委主任。這是一個過渡性組織,但因其是諸多重量級中共元老的大集合而富有威名。它存在到1992年,包括鄧在內的開國一代中共領導人們,借此逐步退出第一線,完成了執政黨中央機構的年輕化。
如今,中顧委已撤銷了近二十年。雖然機構不存,但這些威名赫赫的黨內老人們,卻依然發揮著隱隱的力量。哪怕有的已不能言語,其偶爾出現在報刊或網絡上的文章,仍引發著激烈爭議,提醒各方他們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近20年來,這些老人們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不同的符號,他們的大多數人都關注歷史真相,因為歷史往往會影響現實。他們也仍舊勤於思考,仍舊堅持己見,甚至正面爭吵,界限瞭然。而這些分歧,很多時候,恰恰代表了正在行進的中國的不同側面。
據人民網統計,兩屆近300人的原中顧委委員,在世者已不足30人,僅存十分之一。我們在此時,回念和記錄這些正在遠去的老人--他們都已歲過耄耋,歷經沉浮,從而洞察歷史;其所思所述雖然交鋒激烈,但都不容忽視--並期望這種對遠去者的追憶,有助於當下的思考。
此為南方週末紀念建黨九十周年系列報道的第一篇。
亮相與「歸隱」
1993年10月19日,十四大閉幕後,第一大懸念才解開:鄧小平來了。這位大會特邀代表,以接見全體代表的方式出現。《鄧小平的最後二十年》寫道:望著年富力強的黨中央總書記江澤民,88歲的鄧小平高興地笑了。
1989年11月,鄧小平辭去最後擔任的中央軍委主席職務。1992年,他「南巡」並發表重要講話,這無疑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退休之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安排,特邀代表具有與正式代表同樣的權利,也是黨的老人們在政治舞台上少有的公開亮相。自1987年十三大起,每屆黨代會都會設40-60名特邀代表。
此前的中顧委委員們,在中顧委撤銷後,以此身份亮相的,少之又少。
1997年9月,將以特邀代表身份參加十五大的原中顧委副主任宋任窮,專門約見《人民日報》記者,表達「一個老黨員的祝願」。報道中說,越說越興奮,宋老硬是要從輪椅上下來自己走走。
原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不僅是十五大和十六大的特邀代表,還以大會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成員身份,同在任領導人一起在主席台前排就坐。薄先後協助鄧小平、陳雲,連任兩屆中顧委排名第一的副主任。1999年,他還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50周年慶典。
在原中顧委委員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原各省一把手,以原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最為人熟知。1985年,他選擇一退到底,包括未出任省顧委主任。依照慣例,任仲夷沒有被組織列入十三大(1987年)代表候選人名單,卻意外被數百名黨員聯名推薦並全票當選,又高票連任至十六大(2002年),創下黨代會正式代表參會次數和年齡之最。
2002年十六大,88歲的任仲夷在衛生間被中外媒體包圍。他在會上重複自己在十五大時所引用過的鄧小平的話:「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老人還不忘其一貫的幽默:「三個代表」要當一輩子,黨代表不能只在開會期間當一次。任仲夷每次參會都被期待著發言。
或許是因為退休之後時間空餘,這些老人們的興趣愛好,也被充分發掘。
一些非政治性的「中」字頭團體,有時可見老幹部們的身影,或擔任會長、名譽會長,或掛名顧問。
原黑龍江省委書記、中顧委秘書長李力安曾擔任「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理事長,而他的前任,則是原中顧委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馮文彬。
開國上將肖克還創造了老人中最顯著的文學成就,作為詩人和書法家,他在戰爭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終於出版,更獲1991年茅盾文學獎榮譽獎。
上將呂正操則曾長期擔任中國網球協會主席,88歲時,他仍每週打四五場網球,每場一兩小時,運動量驚人。
經濟學家於光遠因研究玩學而自稱「大玩學家」,他還曾倡導「健康、科學、友好的麻將文化」,舉辦「中華麻將公開賽」。
老人們還撬動了堪稱「浩大」的文化工程。肖克發起成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並掛帥編纂《中華文化通志》,共101卷、4000餘萬字,由全國近200位專家歷時8年完成,1998年出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該書題詞並作序。
在黨內,原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是較早主動撰寫回憶錄的中共高層官員。他1988年之後擔任中央黨史領導小組副組長,並把大量精力用於黨史研究和著述,已出版《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1991年上卷、1993年下卷)、《七十年奮鬥與思考》(1996年上卷)等。前者是帶有回憶並帶有研究性質的有關中國當代史的專著,涉及了黨內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分歧,後者則是薄一波個人回憶錄。
薄一波在玉泉山的「寫作班子」至今仍在工作,類似的機構已有多個。在黨內,領袖級人物(毛、周、劉、朱、任、鄧、陳)的著作,在中央文獻研究室都有專門的編研部(組)負責,而其他領導人,則可申請中央批准,成立專門的機構。
「二線」政治
中顧委在1992年的十四大結束使命撤銷,絕大多數老人完全隱退。
但也有例外。
在十四大,兩屆中顧委委員劉華清以76歲高齡當選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成為江澤民的軍事助手,直至1998年卸任。近幾年隨著中國製造航母的消息頻現報端,這位「中國航母之父」再次受到國內外關注。
一些老人被安排進入政治性團體,以「半官方」或「非官方」身份繼續活躍在政治舞台。原上海市長汪道涵1991年11月出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首任會長,直至2005年12月去世。他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置酒言詠式的會談方式,成為絕響。
原國新辦(中央外宣辦)主任朱穆之,因人權議題頻繁發言,反擊西方指責。1993年,中國人權研究會成立,朱穆之出任首任會長,後任名譽會長。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朱穆之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說,「沒有主權,哪來的人權。所以還是鄧小平說得好:『真正說起來,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
1990年後,原中顧委委員鄧力群擔任中共中央黨史領導小組副組長,並參與創建當代中國研究所。鄧力群曾任中宣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是上世紀80年代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負責人之一。原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中顧委秘書長李力安應鄧力群邀請,1993年至2001年任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絕大多數人因年齡、身體或其他特殊因素,深居簡出,但仍保持對政治和時局的高度關注。
上將張愛萍自1987年退休之後,幾乎不再參加官方組織的任何政治性活動,喜歡談詩論賦。他的兒子張勝在2008年出版的《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中提到,1989年之後,張愛萍在報紙上看到重走集體化道路的河南南街村,創造「沒有腐敗」、「共同富裕」等奇跡,便給《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台寫信,《人民日報》刊登了他的來信,中央電視台卻沒有播出,於是執拗的張愛萍自己去了南街村考察。
張勝回憶說,父親還給中央相關同志直接通了電話,但對方「沒有明確的態度」。兒子跟他也有分歧:「你這樣起勁地為它(南街村)奔走,難道它真的是今後的方向嗎?」張勝寫道,「我覺得父親真的已經老了,他已經不能敏銳地洞察周圍的政治氣候了,他顯得是那樣固執,那樣的天真,那樣的不合潮流。」
95歲的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東興則對當下社會風氣不滿,據他的女兒汪延群轉述,他覺得「時代是退步了」,人都「鑽錢眼裡了」。他最近也關注利比亞問題,「說帝國主義就是帝國主義,打人家國家還特別有理」。
汪東興每天都要看《人民日報》,從頭到尾看,還有《環球時報》、《南街村報》等。這些「學習」每天會佔據他4個小時。最近,汪東興又在通讀毛選。「他碰到問題會到裡面去找答案」。
老幹部們時常會受邀到地方「考察指導」,這使得他們的晚年活動在局部被公開。
汪東興每年必定外出參加的活動,是在毛澤東誕辰日和忌辰日,去毛主席紀念堂。至於去地方上「考察」,汪東興的女兒汪延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自從知道地方花了多少招待費之後,汪東興再也不去了。
「到省裡必須派個什麼人來陪,吃飯也陪,做這個也陪那個也陪,這種規矩我爸就很反感。」他後來也不去公園散步了,老人對他的警衛需要買票進公園忿忿不平,在他的意識裡,「公園是國家的,人人都應該平等」。汪延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