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為了奶農的利益而降低標準的說法更不成立。」陳連芳認為,一旦標準低了,奶農沒有壓力就會不思進取,養殖水平也無法提高。標準過低的生乳因為無法用於製造能賣高價的優質乳製品,大企業也不會收購,這對奶農來說更不是好事。
生乳收購或推進「按質論價」
「解決奶農利益問題有很多辦法,不一定非要降低標準才能照顧到奶農的利益。」陳連芳表示,現在多個地方都在探討奶農散戶集約化養殖的模式,如托牛所、奶農合作社等,積累了較好的經驗。
以托牛所為例,由於奶牛散戶沒有經驗,養殖水平也較低,他們就採取跟當地養殖小區或規模牧場合作的方式,將奶牛委託給後者養殖,而奶農則將空出來的土地種植牧草,向當地養殖小區或規模牧場供應草料。這樣做,奶牛散戶除了能靠賣草料賺錢外,還可以從規模牧場處獲得每年每頭奶牛2000元的淨利潤。陳連芳表示,在山東省,就有大量的奶牛散戶採用這種方法。
據衛生部透露,國家鼓勵企業在生乳收購中設置菌落總數分級收購標準,推進生乳收購「按質論價」的進程,引導奶農標準化規模養殖,不斷提高生乳質量。陳連芳表示,如今在上海早已採用了「按質論價」做法,根據質量達到指定標準的高低程度來允許收購價格上下浮動。
「隨著生乳質量的提高,自動化生產線的推廣,奶農要造假難度也大了。」陳連芳表示,與其盲目照顧奶農散戶的利益,不如換個方式來實現散戶的集約化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