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六大關鍵詞勾勒外媒眼中的中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7-05]    我要評論
     

6月2日,參觀者在展廳內參觀歷史文獻展品。由國家圖書館主辦,軍事科學院、軍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協辦的大型歷史文獻展覽「艱難與輝煌——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館藏珍貴歷史文獻展」6月1日在國家圖書館開幕。

外媒:李娜法網奪冠「創造歷史」

在4日晚間進行的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中,中國「一姐」李娜直落兩盤,以6-4、7-6(0)的比分擊敗衛冕冠軍斯齊亞沃尼,勇奪冠軍。賽後,國際主流媒體紛紛對比賽發表評論,盛讚李娜的不俗表現。

美聯社以《李娜贏得法網,中國人首獲大滿貫》為題撰文,對本場比賽進行了點評。美聯社評論稱,中國的對大滿貫冠軍的漫長等待在週六結束,在當日的法網據賽中,李娜以6-4、7-6(0)的比分擊敗斯齊亞沃尼,奪得冠軍。

在得到最後一分之後,在年初澳網奪得亞軍的李娜,激動得躺倒在羅蘭加洛斯的紅土場地上。「我很緊張,但我不想在對手面前流露,」李娜說。她在第二盤中的一段時間,曾經險些對比賽失去控制。「我有點兒發抖,」李娜說。

路透社則更加關注李娜的勝利對國際網球格局的影響。「李娜將亞洲放入大滿貫冠軍版圖」,路透社評論如是說。他們評論道,中國的李娜擊敗衛冕冠軍斯齊亞沃尼,成為首位贏得大滿貫單打比賽的亞洲球員。法網六號種子李娜,在今年早些時候曾輸掉了澳網女單的決賽。但在決賽中,就如同「搶走意大利人的戰術板,並用充滿自信的力量和準確,將它撕碎。」

美《紐約時報》:微博改變中國人獲取信息方式

24歲的清華畢業生王寅(音)經常使用微博。「我對當前事件、我朋友在說什麼以及與健康和心理有關的信息最感興趣,」王說,「我每天用電腦或手機登錄超過5次。在線時間長達兩三個小時。」

自從兩年前中國各大網站廣泛開展微博服務以來,他們已經吸引2.2億多註冊用戶。如今,微博對公共輿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廣告客戶開始展開針對微博用戶的宣傳活動,而其他中國互聯網公司也都在競相發展和改進微博服務。海納國際集團分析師趙春明表示:「新聞媒體、名人和公司總裁都通過微博發出自己的聲音。它正在改變人們接收新聞和信息的方式。」

微博是一種強大的個人表達工具。「微博上能說的人太多了,」美國巴納德學院副教授楊國斌說,「他們無所不談,從馬克思、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到私人關係和風流韻事。微博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為此類閒談提供了空間。」互聯網分析師比爾•畢肖普表示:「微博是一種能觀察中國在發生什麼的實時民意調查系統。」此外,分析人士還表示,微博並非一種激進主義,而是一種自由表達,用於與知情者分享信息和聯繫。

「我的客戶說,『每個人都在微博,我們該幹點什麼?』」奧美中國首席數碼長胡潔燕表示,「因此許多大公司都在微博上試水。」

外媒關注中國警方開微博 稱促進警民交流

新加坡《海峽時報》1月31日報道,題:這樣的社交媒體風靡中國之際,中國警察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手機和電腦屏幕上。全國至少有500個公安局開設了社交媒體賬號,以便獲取信息、提供安全建議和改善警民關係。

廣東警方去年2月率先開設微博,許多地區的警方也紛紛效仿。

公安部長孟建柱上個月在一次全國性會議上鼓勵更多的公安局也這麼做。他敦促警方「善於借助網絡微博等新型媒介搭建警民互動平台,主動聽取群眾意見,自覺接受群眾評議」。

在警民關係日益緊張之際,警方在網絡上露面的頻率增加了。

中國人民大學一位研究輿論問題的學者表示,過去兩年間,涉及執法人員和法院的爭端是引發社會衝突的主要因素之一。他說:「警方開設微博在警察和民眾之間建起了一個溝通渠道……也有助於緩和衝突。」

這也是要求政府機構與市民開展網絡互動的更大行動的一部分。

國際機構評21世紀十大新聞 中國崛起高居榜首

據路透社報道,週四(5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研究報告評出21世紀十大新聞,其中中國崛起高居榜首。剛剛發生的拉登之死、英國王室婚禮等大事也躋身十大新聞行列。

全球語言監測機構(Global Language Monitor,GLM)公佈調查結果稱,自2000年1月至今全球最大新聞要屬中國經濟和政治實力的崛起。

有關中國崛起的報道迄今已出現逾3億次,高舉榜首。排名次席的是報道1.23億次的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

調查結果稱,拉登之死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第三大新聞。

GLM公佈的21世紀全球十大新聞:

1) 中國崛起

2)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

3) 本·拉登之死

4) 維基解密

5) 英國王室婚禮

6) 邁克爾·傑克遜之死

7) 美國遭遇9.11襲擊

8) 日本地震/海嘯/核輻射危機

9) 阿拉伯地區變革

10)全球金融海嘯

美媒:美國應抓住「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

全球金融危機把中國提前送上了國際經濟領導地位,比北京戰略家們計劃的時間提前了十年。這大大提高了使中國經濟從低質量的出口模式走向更高價值的、國內驅動增長的緊迫性。

一個結果就是中國貿易和對外投資的加快。對於中國最大經濟夥伴美國來說,這種新的多方向的意義十分重大。但是由於最新的數字顯示兩國之間的雙邊投資在收縮,美國必須改變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以確保能得益於中國即將到來的國內增長時期。

還不清楚的是,如果目前錯過中國持續國內增長和迅速增加的海外開支所帶來的巨大機會,美國能否承受得住。雖然2010年一系列外交爭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中國投資減少的一個原因,但美中關係的制度安排總的來說未能跟中國經濟的迅速上升。

華盛頓還可以學習歐盟的做法,歐盟往往能比較好地區分與北京在意識形態方面和經濟政策方面的分歧。

對美國來說,核心難題是針對中國的經濟崛起制定更加連貫一致、戰略上更具建設性的反應。這需要在華盛頓開啟一種模式變化——一種更關注如何得益於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新機會而不是 「中國威脅」的模式。

崛起的中國要能承受一定的孤獨

澳大利亞學者約翰·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所謂澳大利亞在中美之間尋找外交平衡只是表面的,澳大利亞從骨子裡是個親美國家,中國的經濟吸引力不可能讓澳大利亞轉為親華。他認為中國可能是「史上最孤獨的崛起大國」。

他大概沒說錯,中國的經濟能力轉化成政治魅力是相當漫長的過程,甚至中國當前的經濟能力也仍處於積累階段。中國的發展模式吸引了不少發展中國家,但中國顯然缺少親密的朋友。

最大的問題來自於西方,不僅美國,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不認同中國「走自己的路」,在針對中國的人權指責中,他們眾口一詞。中國周邊國家對華經濟交往密切,並普遍受益,但「中國威脅論」在不少國家都有,他們願意拉美國來「平衡」中國,這一切對喜歡和諧和熱絡的中國人來說,都不是什麼開心的事。

美《時代》週刊:為什麼我們害怕崛起的中國?

美國《時代》週刊網站6月7日發表題為《為什麼我們害怕崛起的中國?》文章,以下為主要內容:

顯然中國的崛起,整體而言對全球經濟是有益的。中國13億人獲得新的財富,意味著多了13億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購物的人,為美國實驗室和日本工業區乃至巴西的礦井創造就業。不再完全依賴於美國消費者的全球經濟可能會更加穩定和繁榮。

但幾乎沒有人是這麼看待中國的。許多人根本不承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積極作用。相反,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所帶來的競爭或是許多人認為中國「偷走」的就業機會。不過即便是那些意識到、甚至直接受益於中國發展的人,也無法不對中國的發展感到不安。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擔心崛起的中國,卻不擔心崛起的印度?或者說,為什麼一個經濟強大的中國比一個更強大的歐洲更難以讓人接受?

許多人對於中國崛起的矛盾情緒,正是我最近在《時代》週刊撰寫的關注澳大利亞與這個「中央帝國」關係的文章的主題。澳大利亞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對於未來的啟示。而對於我來說,在澳大利亞進行報道讓我思考為何我們這麼多人——不光在西方,在亞洲也是如此——對於中國成為超級大國這件事如此憂慮。

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從中國迅速的經濟增長中獲得多於澳大利亞在經濟發展方面獲得的好處。由中國需求——尤其是對原材料的需求——猛增而帶來的出口繁榮是澳大利亞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得以避免衰退的重要原因,甚至可能是決定性因素。對華貿易還刺激了投資和就業。但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人對於他們和中國關係的發展開始感到不安。他們擔心經濟增長太過依賴中國。他們擔心中國會利用其經濟影響力對澳大利亞施加政治壓力,擔心有利於他們錢包的那些事情會從政治上和戰略上對國家造成傷害,而且中國越強大,潛在的危險就越大。



上一頁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柏蕓
外媒風傳中國航母進南海      [2011-07-04]
外媒高度評價胡錦濤「七一」講話      [2011-07-04]
外媒體驗高鐵:中國有理由驕傲      [2011-07-04]
外媒:日美密謀建核廢料基地      [2011-07-03]
外媒訪天安門毛澤東畫像作者      [2011-07-02]
外媒稱中俄天然氣談判本月重啟      [2011-07-01]
外媒關注中共90年:面臨新考驗      [2011-07-01]
外媒:中俄天然氣價格談判將重啟      [2011-07-01]
外媒炒谷歌社交網站在華遭屏蔽      [2011-07-01]
外媒:拉加德上任 須著手5問題      [201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