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水要「算大賬」
《瞭望》:南水北調工程自開工以來,斷斷續續一直有不同的意見和質疑,尤其是近兩年來,來自社會公眾和某些學者的批評聲音還甚高,參與工程的建設者甚至有「社會上說起調水工程好像犯了錯一樣」的感覺,你怎樣看待這種爭議和分歧?
鄂竟平: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戰略眼光。對待中國的水資源問題,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來看,並且既著眼現在,又要考慮長遠。
水利是一個特殊行業,和機械、電子等行業完全不同,研究的多是戰略性的大佈局問題。機械、電子業可以在有限時間內在實驗室裡24小時1:1的反覆試驗,而治水就不行。它到底科學不科學,你說怎麼試驗?不講別的,就拿防洪工程來說,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來一次大洪水。你修的防洪工程是否科學合理,只有經過大洪水考驗才知道,試驗週期太長,不易說清。我們這些人,幹了幾十年水利工作,從來不敢說自己是專家,說話都是很小心的。
我認為,水利的確是個非常複雜、難以琢磨的自然學科,更是一門社會科學。興修任何水利工程,不但有工程技術問題,也會涉及眾多領域。別的不說,僅是水價的變化,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記得1997年我到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時,就看到一份資料。改革開放初期,錢學森同志到黃河考察,回到北京後就給黃委會寫了封滿滿兩頁紙的信。講到了治水的複雜性和難度,他說了一句話,我認為很有道理。他說:比起治理黃河來,人造衛星就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這就是水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議論紛紛的原因,因為它看似簡單,其實太複雜了,很難一下子就說清哪個觀點是完全正確的。但就目前來說,水利確保國家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任務不可爭論,北方地區因水資源短缺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制約因素的現狀不容爭論,通過調水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事實也不應爭論。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在水資源的配置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維持良好生態須臾離不開水。別的不說,人要喝水,生產糧食要靠水,這兩樣差一點都不行。其他資源尚且可以找到替代品,如不用煤、石油,還可以考慮別的替代能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根本沒有辦法替代,找不到替代品,不可能飲用其他液體。就目前的科技手段,通過其他方式也不可能再造水資源。因此,在水的問題上,一定要認清其基本特性,水的「唯一性」就不允許我們停留在爭論上,經濟發展不允許,人的生存和發展更不允許。
中國的水資源問題,大家很熟悉的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其實,還有一個與水有關的基本國情就是「北方土多,南方土少」。僅黃淮海區域的耕地就有7億多畝,佔全國比重的近40%。最近,國土資源部做了一次大調查,認為中國集中連片的耕地後備資源1.1億畝,都在北方和西北地區,又是缺水乾旱地區。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北方耕地。但農業生產沒有水,還是不行。
我國的水資源分佈和經濟社會佈局的嚴重不協調,水土配置更甚的基本國情,也決定了我們必須從全國大局的高度,用發展、科學、辯證的思維方法,來研究水資源配置問題,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