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潛規則
「雷」不僅僅存在於製造標準上,更多的雷還在製造和維保等一系列實際環節上。
為確保電梯的安全性,中國相關規定不可謂不多。首先,電梯的生產企業要取得《電梯生產許可證》;在產品正式投產前,要進行型式試驗,確保符合各類規範;其次,電梯由生產者檢驗出廠,進行安裝,之後,有安裝驗收;投入使用後,還有每年一次的檢驗和定期的維保。
但是實際操作中,卻另有一套潛規則。
業內人士透露,中國電梯生產企業過多,在生產銷售環節,採購方都以最低價進行產品招標,所以很容易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面。很多電梯生產的小企業,採取超低價競標的方式,導致大企業也跟著降價,而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使用更便宜的配件。比如,「把鋼板的厚度從2厘米減到1.5厘米」,採用成本更低的材質,生產「中國版的電梯」。「現在,鐵道部的(電梯採購)標是最大的標,也採用了最低價中標。各廠家都拚命降低成本,都是在零部件上做手腳。」一位電梯業的業內人士說。
隱患從生產環節就已經埋下,但是在安裝、改造、維修環節,則更為嚴重,因為發展太快,發證過濫,進入門檻低,使得維保企業在低價競爭的環境下,利潤極薄。在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大環境下,很多定期維保形同虛設。
北京電梯商會會長繆步升認為,國家質檢總局對生產企業,北京質監局對維保企業都存在「發證太多」的問題,導致了企業之間為了爭奪市場,大打價格戰,進行惡性競爭。
一個例證就是,在北京,與電梯相關的協會山頭林立,至少有4家。北京電梯商會只是其中一家,其成員有300多家,主要是維保企業。
在維保企業中,電梯生產廠商設立的維保企業規模最大,能達到「8000~1000台(電梯)」。電梯維保企業北京中豪機電設備工程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安學江說,「但生產企業的維保公司服務差,週六、日要休息,晚上6點之後,就找不到人了。」而且隨著人工成本上升,定期維保變成了「走形式,上去(電梯)一坐,沒問題就走了。單子填了,活兒(維保)沒干」。
而大多數維保企業規模很小。「維保企業太多,平均不到400台(電梯)」,繆步升說。這些規模小的企業,一方面受到生產廠商「配件、技術封鎖」,一方面對人工成本上漲敏感,每個工人負責維保的電梯越來越多,「正常情況下,一個人負責15~20台(電梯),現在普遍到40~50台,60~70台的也有。」安學江說。此外,還存在沒有資質的「小維保」通過「掛靠」進入,更加劇了市場的亂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