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裡的風波」
哈克比和霍恩均認為,梅鐸可能最終無心戀戰,全面撤出英國報業市場。還有一種可能性,梅鐸年事已高,下一代繼承人未必像他那樣對報業懷有巨大的熱情。這對於正面臨諸多挑戰的英國報業來說可能不是好消息,因為像梅鐸那樣熱衷報業發展且堅信報業前途的大亨不多。
斯帕克斯對此有不同看法。他形容竊聽門事件宛如一場「茶杯裡的風波」,新聞國際最終能挺過來。
「三年前,英國銀行家醜聞掀起軒然大波,衝擊英國經濟,如今沒人記得;兩年前,英國多名議員濫用公款事件,如今沒人記得;竊聽門事件也一樣。公眾情緒只有在能改變些什麼的時候才會變得重要。這件事雖然令民眾憤慨,但他們沒有能力去改變什麼。」
霍恩覺得,至少梅鐸左右英國政壇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政客們不會再像從前那樣積極尋求他的支持。」
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助理研究員曾飆看來,英國媒體與政治的關係根深蒂固,絕非一場竊聽風波和道德審判可以斬斷它們之間的聯繫,但他同樣認為竊聽門對梅鐸傳媒帝國影響不大。
「第一,竊聽被判定有罪,那麼承擔有罪的部分。罪有多大,後果有多大,而不是反過來;第二,把竊聽門擴大化,那就大家一起拉下水,因為做這個事情,新聞集團不是獨一家;第三,這次參與聽證的保守黨議員,是繡花枕頭,英國政客對此事沒什麼能力,也沒使用什麼力氣。」
哈克比和霍恩兩位前記者均認為,竊聽門事件將促使英國新聞界進行深刻反思。「事件對英國媒體、官員和大眾提出警告:向梅鐸或其他任何媒體集團屈膝是危險的。」霍恩說。
有分析人士認為,《世界新聞報》的倒閉將成為英國小報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就像1997年小報記者在戴安娜逝世後大為收斂一樣。哈克比稱,事件將令小報記者停止不擇手段挖料的做法。「很多人意識到不擇手段可能最終要付出代價。」
「第四權力」左右英政壇四十載
「在唐寧街10號,沒有大的決策可以不考慮這三個人的意見:首相、副首相和梅鐸。」
理論上,新聞媒體這一「第四權力」應保持獨立,對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政治權力實施監督和制衡的作用。但實際上,自從1968年梅鐸借收購《世界新聞報》開始對英國傳媒界的征程以來,他與歷屆英國政府的關係就密不可分。
一方面,梅鐸在英國傳媒界的大肆擴張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西方選舉政治深受媒體輿論導向的左右,政客積極拉攏媒體,這使得壟斷話語權的梅鐸在英國政壇翻手成雲,覆手為雨。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助理研究員曾飆形容梅鐸的力量就像《星球大戰》中的黑武士。「基本上,他可以為英國讀者制定話題,提供素材,講述這個世界的『真相』。」
哈克比稱,「梅鐸從來都站在贏家的那一邊」,利用媒體勢力來獲得政治影響力和商業利益。多年以來,沒有英國政黨能夠在不受梅鐸的支持下贏得大選。
梅鐸掌握的「第四權力」登峰造極,甚至可影響英國首相的決策。貝理雅執政時的副新聞主管蘭斯·普萊斯形容梅鐸是「英國第24位內閣官員」。「在唐寧街10號,沒有大的決策可以不考慮這三個人的意見:首相、副首相和梅鐸。」
竊聽門事件曝光了卡梅倫與梅鐸的密切關係。卡梅倫組閣後在首相官邸接待的第一位媒體大亨正是梅鐸,他還聘請《世界新聞報》前主編庫爾森出任新聞主管。
曾飆表示,新聞主管是英國內閣一個很關鍵的職位。「就像電影《教父》裡黑幫角鬥發生的時候,老教父告訴兒子要監控打進打出的電話,『新聞主管』對政府形象的控制也類似於此。」
新聞主管的人選往往來自英國小報。曾飆說:「可能他們都是從第一線幹出來的,做事情不怕髒了手,英國大報的編輯記者往往有點清高,做不了這些。」
斯帕克斯堅決反對梅鐸對話語權的壟斷。「理論上,我有一票,他有一票,我們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梅鐸憑借巨大的話語權可輕易地左右政局走勢,這顯示出西方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這說明在西方社會,權力並沒有平等地分配給每一個人。一個商人的勢力可以遠超一名記者或大學教授。 |